记者了解发现,现在不少手机自带软件的天气信息,都是没有使用实际观测数据,而是使用了其他数据和手段进行的估算。基于实际的观测点数据提供产品服务的,主要还是在沪权威部门,也就是上海市气象局,其气温数据是由标准气象观测站依据统一技术标准测得的大气本底温度。
我们所说的上海气温,主要指徐家汇气温。其实,上海并非只有徐家汇观测站有气温数据,分布在全市的气象观测点有很多,大部分是自动站。由于地理位置差异,一些点位出现高于徐家汇气温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就比如今天,徐家汇观测站为39.6℃,但普陀甘泉路点位已经达到41.6℃,青浦朱家角新旺也有41.4℃……
但要强调的是,能代表上海最高气温的却不是各站点中的最高温,而是徐家汇观测点。这是因为徐家汇观测点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意义,不仅在我国乃至在全球都十分重要。从1872年12月以来,上海区域气候观测都在徐家汇进行,观测序列之长无可匹敌,通过历史比对了解区域的气候变迁规律。无论是对于上海市区的天气实况,还是多年来的气候变迁,徐家汇观测站都是最有发言权的。
当然,大家的体感温度是很有可能要高于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因为大家看到的官方权威数据,全部来自草坪上的百叶箱里。这个气温的确会比柏油马路上低一些,这是气象部门基于全球统一规定所做出的的选择,目的是为了便于科学统计。
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气温可要复杂多了。体感温度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下感受到的空气温度。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它有一套十分复杂的计算公式。以1984年罗伯特、史特德曼发表的体感温度通用公式来看,与体感温度相关的变量包括气温、水气压、风俗、相对湿度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湿度越大,人们感觉越闷热;有风的情况下,可以将人体热量带走,大家会感到有降温的效果。在40℃的上海,如果一直在室外暴晒,人体皮肤温度则会有所升高,体感也会远远高于实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