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罩——魅力之都市民最新的相似性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科学研究表明,戴口罩会提升大部分人的颜值。进一步得出,一个人面孔被遮蔽的面积与容貌指数成正比。有意思的是,在集体与口罩紧密捆绑的这两年里,人们并不感谢口罩。许多市民都心怀叛逆,一有机会就脱下口罩,以便外界尽情洞悉自己的不完美。据市场调查,35%的人表示对口罩带来的同质化趋势感到不满,尤其脸盲更无法辨认;29%的人为戴口罩时的窒息感而苦恼,尽管他们已确认人生本身就带点窒息;21%的人认为口罩的设计缺乏艺术性,而在口罩表面做涂鸦装饰的效果适得其反;15%的人在烟瘾犯罪时因必须佩戴口罩而不得不加倍忍耐。有一个人在百货商场的巨屏上看见自己戴口罩的演讲视频,恍惚间,以为是一头突然亮相于城市的蹇拙猛兽。
1、关于魅力之都的无尽
周平浪作品
无尽,常常被与热力学第一定律联系在一起,罗伊·安德森就做过此类事情。在一部电影里,安德森放置了这样的台词:
一切都是能量,并且能量不会被毁灭,它是无止尽的,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所以说,我们的能量永远不会消失,可能再次相遇,在几百万年以后。(男孩对女孩说)到了那时候,你也许会是一个土豆,或者一个番茄。(女孩说)我更想变番茄。
在无数不可复制的沙漏之中,一种能量逐渐转化为另一种——魅力之都便由这些流动的线条构成。在某些时刻,沙漏之间也存在彼此窥探(正如镜子与镜子),他者的节奏将成为自我的一根新弦。假如一个人的感官足够灵敏,他能察觉到整座城市都在发生的互动。这种无尽向四周延伸,淹没边界,又塑造新的边界。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周平浪作品
以上是瞬间的无尽,而在几百万年以后,我们则有机会成为土豆或番茄。在魅力之都,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蔬菜。至于在我们办公室,最受欢迎的未来自我载体是猴头菇。
文字作者简介
三三,青年作家,1991年出生,作品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花城》等刊物,多有选载,曾获2020年“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著有短篇小说集《离魂记》,《俄罗斯套娃》。
摄影师自述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出差少了,我在上海拍照。不太敢坐地铁,2020年出门都是骑共享单车,一年下来APP统计里程超过了2500公里。骑自行车很自由,随时可以停下拍照,聊天,有益身心健康。
疫情发生后的上海,很多特质更明显暴露出来。疫情中的空城,和以往过年时的感受完全不同,上街的人是很少,但你知道有很多人都在房子里,只是避免出门,除非迫不得已,想象中社会动荡时期的样子。后来恢复的过程,街上很多店铺倒闭,慢慢换了一批,增加的主要是酒吧咖啡馆,其次是饭店。街头似乎多了一丝及时行乐的气息。
霓虹闪烁、车流轰鸣,绵长而无常的生活中,一切都变了,又好像完全没变。微妙的规则与疯狂,普通人的生活与更深层的集体意识,营造中的纪念碑。嵌入系统的赢家进入中心生产,不事生产的人去边缘生活。城市腾笼换鸟,膨胀和收缩两面一体,人的进退无非两端,一端是世界尽头,一端是冷酷仙境。
《我的滑板鞋》像一个寓言故事,庞麦郎将找到滑板鞋的城市称作魅力之都,他的成功失意乏味,他对未来的急迫和对现实的忍耐,于我都是真实的瞬间自我感动,和稀薄的共情。那我在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想要寻找什么呢,上海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魅力之都吗?我对上海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不知不觉地生活了二十年,生活已经完全和这座城市纠缠在了一起,成为一名新上海人,所有的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就像想象中的婚姻,爱过,恨过,累过,心生倦意,但生活还是顺流而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