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教育的观念也在改变。在我看来,教育和学习是终身课题,家长和孩子都要不断探索、寻找答案。
关于“哥哥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吗”这个问题,我认为,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礼让,但不能忍让。“让”这个词,是给予本不必给予的东西。如果是在不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强调退让和分享,那就是压迫和剥削了。只有当这份谦让是发自孩子的内心时,它才具有力量,也才能让孩子由此感受到快乐和价值。
图源网络
“让”是出于爱,而不是理所当然,作为兄弟姐妹,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无论哪个孩子,都要培养谦让的美德,只有互相给予,爱才会在付出和回报中得以生长。
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凭“理”论事,真正看到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做孩子之间的倾听者,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不同的照顾,而不是根据年龄、性别及天赋的不同,给予特殊的照顾。同时,也应该学会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毕竟孩子之间的相处,只有他们亲自参与体会,才能收获成长。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是成长过程中常有的事情。我虽是独生子女,但小时候经常和表哥表姐表弟一起玩耍。记忆中,时有吵吵闹闹,但很快会和好。和表哥、表弟在一起时,接受过来自哥哥的照顾与疼爱,也享受过来自弟弟的“崇拜”和照顾弟弟的“小骄傲”。和表姐因为出生刚好差100天,是相处时间最长的,小时候经常会抢东西,但也从来没有因为吵架伤过感情。
图源网络
而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会深思这个问题。那时,大人们普遍都为了解决温饱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小时候妈妈是被姨妈带大的,姨妈上学后,妈妈作为家里的老二,撑起大部分的家务事,身边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生活的,也就习惯了承受和担当。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没有标准答案。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找到适合他们的相处方式。
做一个观察者而非决策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二孩甚至三孩家庭,让曾经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重新开始思考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这样的劝诫在二孩家庭中比比皆是,许多父母仍然保留了传统教育理念。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跳出传统模式,认识到一味谦让可能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在家庭中应该着重以平等为前提,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从“棍棒底下出孝子”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鼓励式教育”到“尊重孩子个性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育儿方式。我们不可否认谦让的美德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是必需的。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的个性,家庭教育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可以让他们先独立解决,家长不必急于介入,给孩子充分的沟通时间后,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如果矛盾没有解决,家长再介入调解。学着做一个观察者而非决策者,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强项和短板,也能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少一些不公和偏颇。
图源网络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他们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成年人常常说要换位思考,却无法做到与孩子换位共鸣,其实真正平等意识的萌芽,从一开始的家庭教育就起步了,一个有爱的氛围的家庭,一对愿意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手足情深是心甘情愿的爱护
疫情居家期间,家里的俩娃在家从不无聊,也很少纠缠大人。这时候,我总是庆幸当初要了两个孩子。
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哥哥姐姐是否该让着弟弟妹妹”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
爱没有被分割,是手足情深的基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你的爱是足够完整的,不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少一分。记得小时候,我们几个兄弟姊妹中,哪个孩子生病了,父母总是一样焦虑;哪个孩子要中考高考了,父母也会相应给我们加强营养。这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是爱着我们每个人的。父母的爱不是以能给予的物质去衡量的,而是一种无条件地呵护、包容、理解、支持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