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转的旋翼刮起的气流在海面上形成巨大的漩涡,四处飞溅的海水落在甲板上,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彩缤纷。
此后的日子,孔祥辉与战友们展开舰机协同机降作战、攻击海上目标、海上搜救等课目训练,不仅可以到更远的地方作战,也大大丰富海上作战形式。
大海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能够创造一切可能。在这片大海上,官兵锲而不舍地寻梦、追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级军士长王小虎,人如其名,虎背熊腰。从事机务保障工作18年的他,最骄傲的经历就是实现了“直升机舰上热加油装弹”。
那年,王小虎参加直升机突击作战演练。战机完成第一轮打击返航后,王小虎像往常一样采取“冷加油”的方式给直升机补充油料,先关车冷却、加油,而后开车预热、起飞,这个过程花费了将近半小时。结果可想而知,战机再次出动突击时,“敌人”已大量增援。
事后,王小虎加入旅里的攻关小组,没日没夜地搞试验攻关,最终探索形成“直升机热加油装弹”保障方法,实现直升机在不停电情况下加油装弹。后来,他们又成功将“直升机热加油装弹”挪到军舰甲板上实施。
“可以着舰。”前不久,舰机协同演练再次举行,数驾战机降落在甲板后并没有关车,铁翼依然快速盘旋,马达轰鸣声响彻海天。王小虎带领保障官兵在发动机不停车状态下快速加油装弹,战机完成保障时间比原来大幅缩短,二次出动效率大大提升。
看着一架架战机快速起飞,旅领导对王小虎竖起大拇指:“陆航人就是要有这种攻坚克难的劲头。”
三
陆航旅与大海的故事,在一次次飞行中续写。
那天,旭日从海平线上徐徐升起,海浪拍打岸边岩石,浪花飞溅。
搜寻、锁定、发射……呼啸声中,飞行员李磊果断按下发射按钮,一枚导弹吐着火舌精准命中海面上的浮动靶标。刹那间,海面波涛四起,又迅速被大海所吞没。
走出驾驶舱,李磊以为这又是一次“满堂彩”。然而,考核组却告知他考核成绩无效。李磊满脸疑惑地找考核组“要说法”。
原来,考核组通过监控视频发现,李磊驾机第一次进入攻击阵位时,并没有选择立即攻击目标,而是退出调整、再次进入后才发射导弹命中目标。
时间回到半小时前。李磊驾驶战机抵近目标区域后,很快便搜索到目标所在位置。正当他准备发动攻击时,一道刺眼的阳光通过海平面折射照进机舱。考虑到视线不佳会影响射击精度,李磊便暂时退出攻击。经过短暂调整,他重新建立攻击航线发动第二次攻击。
“敌人不会站在原处让我们打两次,战场上也从没有‘不行再来’的机会。”考核组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去年一次实弹射击演练,由于当时天气不佳,一架战机第一次进入未完成攻击,调整后再准备实施攻击时,被“敌”防空火力锁定并“击毁”。
“因为射击条件变差就想退出,暴露出飞行员在复杂环境下射击能力不足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实战意识薄弱、实战理念缺乏,陷入了‘只能在最佳射击条件进行射击’的惯性思维。”旅领导一针见血指出症结所在。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一番有理有据的解释,让李磊红了脸,也拉直了大家心中的问号。
几天后,李磊再次驾机突击“敌”目标,一次进入即完成对目标的搜索、攻击,但射击成绩较以往略有下降。李磊说:“射击难度增大不少!虽然我的成绩没有以往好看,但我脑中打仗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海还是那片海,但官兵打仗的思维、作战方式已悄然改变。
不久后,大海又迎来了一位“新伙伴”——无人机。
辽阔海面上,王政涛驾驶战鹰飞驰掠过,抵近目标海域。高空照相、光电侦测、雷达监视……与此同时,无人机快速侦察“敌”舰艇位置,并将数十条信息实时回传给直升机。
搜索、锁定、攻击……在无人机的精确引导下,王政涛迅速占领攻击阵位,果断摁下发射按钮,精准摧毁海上目标。
走下战机,王政涛感慨,如今将原本由直升机担负的搜索引导任务“剥离”给无人机去完成,相当于给战鹰配了一双“眼睛”,大大缩短了侦察和火力单元的反应时间,提升了打击毁伤的精度。
四
2021年,该旅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单位”。领回荣誉牌匾的那天,全旅官兵热情欢呼,纷纷与荣誉牌匾合影留念。海面上,波涛的怒吼声仿佛也在为他们庆祝这一荣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