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诗词中吟诵明月,在美食中赏月。
每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都是有着故事的日子。古人爱月亮,种种情思都似乎能在明月中找到回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借助和月亮的对话,倾诉着自己的心声。“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我怜明月,明月亦给予回报。
看到的是月亮,回忆的却往往会在月亮之外。故乡的江边,往往会修建一些亭子让人歇脚,也可以观景。亭外垂柳,江畔流水声,颇是有几分情趣。夏天,总是会有人坐在亭子里,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或者聊天,或者唱着越剧。唱戏的人并不专业,最多只能说是票友。和着水声,从江的这边会传到那边,依稀能听到几句唱腔,有时会是“官人你好比天上月,我为妻可比是月边星。那月若亮来星也明,月若暗来我星也昏”,有时也可能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越剧善于表现柔情蜜意,江南的婉转清丽,总是让人十分熨帖,和皎皎明月有着分外契合的感觉。小孩子未必能领会那种种情思,手工巧的孩子会摘旁边柳树的叶子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戴上以后,魅力值加倍。看着眼馋,自己却不会这手艺的小孩,就会央求大人帮忙编一个花环,等待王冠的加冕。也有些小孩子会在路边捡石子,往江水里打水漂。扁扁的石子,在水面激起一阵阵波浪,偶尔击中月亮的影子,泛出片片波纹,带着一些细碎的光,一圈圈荡漾开来,一江的银光,不一会儿又恢复原来潭面无波的样子。只有小孩子兴奋的叫声,开心的笑容表明着他们的胜利。场面如此平常,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县城,都有着同样的场景重复了无数遍,只是在每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会让人想起这样的今夕何夕。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听到的月亮,总是和嫦娥奔月、吴刚伐树联系在一起。嫦娥奔月,也有说是后来化为金蟾;吴刚伐树,桂树随砍随合,神话的故事背后不一定是团圆的结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论在都市,还是山村,人依旧,月自然也依旧。
我们在诗词中吟诵明月,在美食中赏月。家中的小孩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了太阳爸爸、月亮妈妈,讲述它们在天空值班,要轮流看守星星宝贝的故事。有次晚上回家,时间大约在七八点,月华大盛,四岁的女儿激动地指着月亮,“看,那是月亮,好大的月亮!”“嗯,月亮真的很大。”我附和着说。虽然每天月亮都是一般大小,但作为母亲,总是无限鼓励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宝贝,看到月亮,你想到什么了?”其实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是希望她能说些高大上的诗句,比如“明月几时有”,又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过,儿童的反应总算出乎家长的预期。“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袋里装着两只蛋,送给月亮当早饭。”女儿指着月亮念念有词。小朋友心中的月亮,无关风月,就是自己的玩伴。对于玩伴,女儿有着朴素的道德观,分享是直觉反应。
月,装点着普通人的生活,也走进寻常人的家庭。我的明月,和我女儿的明月,并非相同的梦,梦境虽异,情思相同,爱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也爱这月亮下的春夏秋冬。(王丽娜)
作者: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