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定要说的话,理想的POLO衫穿着者应该是个GigaChad一样的运动型猛男,和今天的“爹味”“油腻”刻板印象毫不沾边
为什么关键词是“时尚”“运动”“中产”的POLO衫如今在我们我们眼里却是一股土味呢?这可能还是因为不管是Lascote还是拉夫劳伦,都有着非常美丽的价格:
显然这不是咱小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而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暴发户”们,就成了POLO衫的主力消费群体,这种透着“大气”的着装受到大老板们的青睐,再经过文艺作品的二次加工和夸张化处理,有钱没文化的代表性服装就这么出现了。
鉴别一个人是不是暴发户,就看他的POLO衫领子有没有支棱起来
但也别忘了,大老板喜欢“大气”,市井百姓也喜欢“大气”,这便是对平价POLO衫的需求,于是就有了品牌绝不重样、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板的各式POLO衫,有了姿态各不相同的马球手品牌标,一点点下沉,成为一种样板,时至今日,依然是部分中年人的最爱。
但这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群面相还稚气未脱的年轻人,能够无缝接入中年人刻板印象的行动模式,并且,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看。
显然这股爹味复古抽象运动(什么学术词儿)的主要消费群体并不真的希望加入“中年POLO大军”,这就是个抽象的活,有点烂,但是足够好笑,中年人眼里离经叛道的,年轻的我们,戏谑地套用起他们的生活方式,这足够你上班之余乐一乐了。
图一乐的同时,我看向镜子里自己的打扮:头发烫卷好似一团泡面;肥大的教练夹克上印着蹩脚的英文标签;裤子得是吊裆的,上面布满意义不明的口袋;鞋子不知为何弄了个荧光绿的后跟......
一张图概括我的穿搭思路
对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穿得成熟一点”,从来不是一句陌生的话,逢年过节家人长辈都会这么提醒你。
所以我们真的只是图一乐吗?一顿抽象之后,我更多感受到了对广义“成熟”的对抗,和对自身“成熟”的焦虑。
“成熟”是个追逐了我们整个成长过程的字眼,它通常来自你的家长,家长对子女成熟的渴望甚至可以从计龄方式说起,也就是虚岁,从你还是受精卵的那一刻算起。
虚岁当然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但在普遍存在年龄焦虑的今天,它更像是父母催促你走向成熟的借口——比如我1997年11月生人,周岁24,虚岁直接算到26,按家里人的话说,过完年就是27,仿佛奔三就在眼前,于是接下来的“催婚、催买房、换条正经裤子”都顺理成章,因为你该“成熟”了。
这是环境的选择,比起追求心智成熟,长辈眼中的成熟是为了让自己更为普通,普通得别人不会把我们当异类处理,让自己可以选择和别人一样正常生活。
用戏谑去对抗“成熟”本质上没有意义,因为这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你在婚恋市场无可救药的竞争力;
你未曾谋面的此生挚爱;
你未必能拖得动两家人的小排量电车;
你还在等摇号的小房子;
你长期加班熬出的黑眼圈和脂肪肝;
你无处安放的童年梦想和少年心气;
你独居多年养成的糟糕生活习惯;
这些是眼前的问题,“成熟”路上一个又一个绊脚石,而问题在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认识到,这样的折腾会一直持续下去,永无止境。
因此你心里知道,就算不是以POLO衫的形态,如今哭哭寻觅着如何活出自我的自己,有一天也会一定会走向那个名为成熟的,趋同的,毫无波澜的人生,而走向那终局的路上你还很有可能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