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发现,从婴儿出生不久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性格气质表现,而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直稳定存在。在对数百名孩子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后,他们总结出了9个可以明确测量的气质维度:
1、孩子行为的活跃度
2、孩子生物钟的可预测性
3、孩子对于新东西的反应
4、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
5、孩子的敏感度
6、孩子的心态
7、孩子对事情反应的激励程度
8、孩子是否容易被分散注意力
9、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
正是这一研究成果,让父母开始关注并接受孩子的独特气质,也为后来的基因研究打下了基石。
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在行为遗传学上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也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基因的力量。
下面这张图展现了双胞胎各方面表现(包括进入青春期年龄、攻击性、阿尔茨海默病、指纹样式、整体认知能力、离婚的可能性、性取向、人格的五大维度)影响因素占比。
影响因素有三个:遗传力、共享环境(父母或共同的照顾者)、非共享环境(遗传及家庭以外的因素)。
基因对人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1、整体认知能力,基因影响占比56%
2、人格的五大维度,基因影响占比40%-50%
(注: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数据会有不同,不必纠结于具体的数值)
不仅如此,“非共享环境”对这些双胞胎的影响要高于“共享环境”(也就是家庭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最后变成什么样的人,一大部分来自基因的影响,另一大部分则来源于他自身的独特经历(非共享环境)。
各位老父母亲们,看到这里,心头有没有受到重重的一击呢?
其实,孩子更像是一粒种子
在我看来,如果摈弃过去错误的根基性理念,推翻“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的假设,我们就会发现,父母在育儿方面承受的很多焦虑、孩子承受的压力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与“白纸”相比,我觉得一个初生婴儿更像是一颗种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放TA放在一个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适时浇浇水,修剪一下枝叶,只要做好这些辅助工作,搭建合适的环境,种子自己就可以茁壮成长。
父母根本就不需要过度干预,甚至改变种子的生长方向——因为根本就没用。
如果你种下的是月季的种子,就算是种在再肥沃的土地施再贵的肥,它也不能开出牡丹花来。再说,月季又有什么不好?整个花园都是牡丹的话,难道不无聊吗?
作为种子的看护者,父母更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创造一个更适合他天性成长的优质环境。
如果这是水生植物,你就该把它种水里,而不是种在田里,给它施最贵的肥, 然后告诉它“这都是为你好”,它真的不需要!
孩子们不是白纸,不是画上了一笔就再也擦不掉了。也正因为他们是种子,所以“容错率”比白纸高得多。
你多浇或少浇10毫升水,修枝时多剪或少剪一两枝,多晒或少晒五分钟阳光,都不会对种子的生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把孩子当“种子”来对待,不仅父母减轻了很多纠结和焦虑,孩子也会轻松很多。
养育孩子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懂。
无论是天生气质理论,还是多元智能理论,都是在告诉家长:孩子有其出厂配置,请顺势而为,不要强扭。
所以,当你被育儿的那点事焦虑到无法呼吸的时候,请记住“孩子是一颗种子,不是一张白纸,不会因为画错一笔就毁了他的光明前途”。
出处:常青藤爸爸。该公号由哈佛、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