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2.被窝游戏“看谁坚持时间长”:周末的早晨,不着急起床,和孩子躺在被窝里,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口令。说口令之前,在被窝里扭来扭去,钻钻爬爬,怎么动都可以,但是随着口令,就不能动了,静静地互相看着,谁先笑、谁先动就输了。
3.纸箱游戏:准备一个稍大的纸箱,两边挖出可以把手伸进去的圆孔,里面放一些不同质地的东西,让孩子伸手去摸,猜猜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多挖几个圆孔,大人的手也伸进去,互相摸摸、猜猜是谁的手。
4.角色扮演游戏:设计一个活动场景,大人和孩子各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比如医生看病,可以让孩子扮演医生,大人扮演病人。在玩这类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一旦进入状态,就会玩得不亦乐乎,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情况自己设计很多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孩子也很喜欢的游戏。
延迟满足是自控力的“代言人”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能力,是人对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能够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经常和自我控制相等同。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欲望能够克制,能够学会等待。
关于延迟满足,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糖果实验。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做了一个软糖实验:实验者先给一群四岁孩子每人一粒糖果,说:“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等我回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糖。”说完,实验者就离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坚持等到实验者回来,最终得到事先许诺的两粒糖。
此后,实验者再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研究,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最后发现,在四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果等待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及较强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应付挫折和压力,并且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而那些没有抵御住诱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较低,自信心和责任心都不强。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很多物质方面的需求都能做到立即满足。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玩的玩具应有尽有,吃的食物随手可得,同样也会给孩子带来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挑战。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孩子;但物质方面的需求,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只要带孩子一起去超市或者商场购物,很多父母就会被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孩子不是提出买这样那样的玩具,就是希望买各种各样的零食,一旦不能如愿以偿,很可能就会趁机倒地耍赖。这就是孩子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主要表现。
父母的积极回应是自控力的“催化剂”
成人回应孩子行为的方式影响着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那些使用积极的纪律约束策略、使用权威的行为管理方式的成人,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因为他们使孩子参与到了积极的认知过程中。如果父母受到孩子的尊重并对孩子具有一定约束力,他们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遵守,即使父母不在场也一样。
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ClaireKopp)对自我调节的发展做过许多研究,强调父母的爱的重要性,她这样写道:“孩子的自我控制来自哪里?它来自想要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的愿望,想要得到爱和积极情感的愿望。孩子不会因为规则好就遵守规则,孩子不喜欢那样。他们想得到爱和积极的情感,如果他们遵守规则之后得到这些,他们就得到爱和积极的强化。”
因此,我们在给孩子约束和规则的同时,不能缺少积极的关爱和支持。管教之中需要有智慧的爱相伴,规则之中需要有适度的自由并行。这样的管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发尊重,如此的规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觉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