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不羽
硅谷大裁员,闹得满城风雨。这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又一次“还债”。
01
硅谷大裁员的原因,从根子上讲,还是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带头全球货币放水的后果。
很多人应该对那波史诗级放水有印象,2020年2、3月美联储动作连连,又是大规模降息,又是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这一连串的动作,讲白了就是为疫情损失预付款埋单。
全球疫情爆发,肯定会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预期减弱,企业业绩下滑,失业率增长,投资者持币过冬,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经济表现。灾害就是灾害,买单是免不了的。
到底疫情的经济损失有多大,市场人士开始计算,这些计算结果反映在金融市场上,就相当于为疫情损失预先算账,这些都是市场的正常反映。这么大规模的全球疫情,没损失是不可能,不买单也是不可能的。苍天饶过谁?
可是,经济学的“大聪明”不这样看,发明了宏观调控的干预理论,非要反着来。
预期减弱,就是“市场恐慌”。持币过冬,就是“流动性危机”。
既然是“恐慌”,那就通过干预市场来安抚情绪。既然是“流动性”出了问题,那就制造流动性。往经济体系中注入货币,让市场看上去不差钱,大家就不恐慌了。
这种宏观货币政策的干预理论,最初是针对所谓的市场“非理性恐慌”。姑且不论所谓“非理性恐慌”应该怎么界定、谁来界定,最为明显的是,对疫情经济损失的恐慌可不是“非理性”的。
在那种局面下,恐慌才是对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正常反应,持币过冬才是正常的应对之策。
损失当然会有,金融市场先跌为敬,就是市场人士给灾害的经济损失算个账。这个账当然不会百分之百准确,但是损失是百分之百会有的。
这时候的货币放水,就是对市场风险意识的麻痹,扭曲了市场信号。
货币注水真能为疫情损失埋单吗?显然不能。
疫情之下,企业该停摆的还得停摆,就业岗位该消失的还得消失。放水放出来货币进入不了下游,都成了金融市场里的热钱。结果成了“丧事喜办”的扭曲镜像。
一边是华尔街干柴烈火连创新高“丧事喜办”,明明是遭灾了,硬是搞得跟过节似的。另一边却是经济运行受疫情影响明显失速,失业率持续攀升。
金融市场与经济基本面南辕北辙,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更要命的是,干预理论原来是指望央行货币政策的账单计算更理性,能把水放到恰到好处。可是,这不现实。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冲击,连何时结束都不知道,央行又凭什么能做出“理性判断”呢?实际上,当时美联储放水就是为了“维持流动性”宁多勿少,这就埋下了日后大通胀的祸根。
一时放水一时爽,却不可能一直放水一直爽。注水注到肉眼可辨的成色不足时,市场又恐慌了,这就是目前面临的困境。这种恐慌也是过度放水人为制造出来的。
02
所谓“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其实只是托词。
美联储在疫情期间的放水量,超过了此前一百年的总和。经济恢复速度得多快,才能一天顶一百天呢?即便企业恢复开工,多出来的热钱还是在实体经济之外到处“作妖”。美联储的对应之策就是暴力加息,迅速将过多的注水货币回笼。
当时放水有多爽,现在抽水就有多痛。就像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子,一口气抽脂一百斤,整个人变得都不好了。可是,这个手术又不能不做,不做就是过度肥胖引发各种要命的病。
这么多热钱涌入了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看到加息的信号一招手,“钱潮”瞬间掉头流向了央妈的怀抱,金融市场还能好吗?这时候谁也不好意思说是“流动性不足”,因为货币总量还是很高的,但事实上金融市场确实在失血。
本来被人为高估的金融资产,爬得高、跌得狠,也在情理之中。
美国互联网大厂就是当初爬得最高的那一个,跌是肯定的。
03
其实,疫情爆发后,市场资金涌入互联网产业,确实是寻求避险。
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实体活动,互联网经济相对其他产业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小。甚至网上娱乐、网上购物还会呈现出逆势发力的迹象。网飞、亚马逊等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业绩表现还是不错的。
但是,注水的热钱大量涌入,转场避险就成了投机炒作。然后各家大厂难念的经都被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