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问题来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学校由这样几部分组成:管理、师资、生源。
所以,很多人给娃择校,其实就是希望孩子有个优质的朋友圈,然而现状就是,未来学区房优势减弱,一个班级里可能就是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
那当环境无法选择时,我们如何帮孩子结交优质的朋友?
怎么做?
1、孩子无法生活在真空,需要提高社交免疫力
每次谈到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坏”的方面,环境也好、接触的人或者事也好,不少朋友第一反应就是,物理隔绝。
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大的过程,会大过我们所提供的世界。
而当那一刻不可逆转的到来时,我们曾经以为牢固不可破的“物理隔绝”也就无复存在了。
这就好比预防感冒一样,一味地捂,不接触外界并不是治本,真正的关键是打造内在免疫力。
这就是我所提出的“社交免疫力”。
2、抢占先机,塑造孩子社交圈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社交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般来说,在2岁左右,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社交的萌芽,具体表现在他们会对邻居、服务员等生活中的人打招呼、微笑(当然心情不好时也会虎着脸或者哭)。
这是孩子社交的第一步,也是最脆弱的阶段,因为孩子的自我才刚刚建立,他们只有确定自己是安全的,才会去扩张自己的社交圈子。
除了我们以前说过的,不要过度强迫孩子社交,还有一点是大部分家长经常会忽略的,那就是需要开始帮助孩子打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交圈。
我最建议的就是,寻找一两个和我们三观、教育观基本一致的家庭,最好孩子年龄也相差不大,形成“结对子”。
家庭之间互相约着一起出来玩,这样父母有社交,孩子也能有社交,并且可以把这样的玩耍形成规律化,发展下去。
这样的好处是,孩子不断锻炼社交能力,而且相对固定的玩伴,可以让孩子更加安全地探索。
更加关键的是,孩子人生第一个“社交圈”是我们选择的,而大概率孩子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有深刻的友谊。
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批“良友”就形成了,这就奠定了孩子交友观的底色。
3、正面引导,建立交友观
给孩子建立了积极社交圈后,也不意味着孩子就不会结识“坏朋友”。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我正是认识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上,会有良友肯定也会有损友。所以,我把小D每次的“坏朋友”,都看作一次成长的机会。
我会做这么三步。
①、聆听欢迎
以最大的热情去了解孩子的好朋友。花时间听孩子讲她的好朋友。
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而每个人肯定都是多面体,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
这一步不仅让我们不武断,更加全面了解孩子的朋友。同时,也是在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闪光点的。
帮助我们和孩子都能更加全面地看待每一个人。这种不是“非黑即白”的多元价值观,也是受益终身的。
②、侧面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聊聊不好的行为、无法忍受的缺点。
注意,是聊事情而不是聊人。这样,就把对这个人的“喜欢”和对这件事的“不对”剥离开来了,能够让孩子退一步、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
孩子和我们一样,都会因为喜欢某个人而变得盲目。而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针对孩子的朋友,而是要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不要以为我们不让孩子接触“坏朋友”就能保护孩子了,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
规则这件事不是遇到问题了,我们觉得不对了,就开始当场教育,没人喜欢在玩的兴头上被喋喋不休的。
好的教育不是发生在某个时刻的当下,而该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浸润。
我从小D 3岁多就开始玩一个游戏叫“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下雨天出门打伞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遇到大堂里的邻居打招呼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