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让孩子的童年“鸡飞狗跳”,却希望他在你的老年“母慈子孝”?

在知乎刷到一个帖子,是关于“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感受”。帖子里女孩记录了从小到大关于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斗智斗勇”。言语之间能感受到女孩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并且她在更新记录的过程,也在积极治疗自己的抑郁症。而抑郁症的源头来源于母亲,女孩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即便如此,从小母亲带给她的永远是打击式的教育。
帖子开头讲述女孩在二年级的时候,考了98分,最高是99分,母亲没有因此表扬女孩,而是对她说:“你连一分都拿不了,你是垃圾吧,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废物”。女孩试图跟妈妈讲道理,希望她可以顾及自己的自尊,而妈妈的回复是:“你?你凭什么跟我谈自尊”?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女孩从2019年10月年到2021年3月所更新的内容,看起来像记录一些日常零碎的内容,但能感受到,她在找一个地方让自己喘口气。
帖子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以第一人称提出的问题,却在点点滴滴的记录中以孩子的角度去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3点会给所有父母一个明确答案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责怪孩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那么不懂事不能考虑父母的感受?反过来想一想,问一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不懂得考虑父母的感受?是他们真的不懂事,不孝顺,还是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出了偏差?
1、父母的口无遮拦
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所以会对孩子格外用心。但是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就会冲他们发脾气,以此来“激励”他们变得更好。只是那些口无遮拦说出来的话,往往是最扎心、伤害孩子的话。
很多育儿专家呼吁:管好孩子之前,家长应该先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的未来毁在父母的暴脾气上。
当你脾气上头,脑袋空白说出那些口无遮拦伤害孩子话的时候,也许在表面上孩子确实在努力做得更好,但实际上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当孩子的心与你不亲近,又怎么能要求他能够体会你的感受?
2、父母对孩子情感忽视
这组帖子下面有很多人控诉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忽视,这种忽视也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情感忽视主要是指:父母没有提供给孩子自己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中国人自古在情感的表达上比较含蓄,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
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感情都是给予与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本能的付出他们认为应该给予孩子的养育、教育,但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表现出的是不回应,不可及或者遗漏。这种无法做到双向呼应的情感,出现孩子不考虑父母的感受很正常。
3、习惯父母的付出
经常听到身边老一辈的人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没有吃过苦,生活很幸福。这些都源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好的东西先给孩子,家务从不让孩子插手等。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
享受着父母的宠爱,逐渐滋生出自私的念头,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会理会身边的人。最终,父母“自食恶果”,没有得到“养儿防老”,却换来了孩子的不理解。
“母慈子孝”前提是互爱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童年变得“鸡飞狗跳”,却希望在自己老年的时候能获得“母慈子孝”。但忘了母慈子孝的前提是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中国大部分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嘴上说着尊重孩子,行动上却在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并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这样的做法家长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孩子,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如何。
列夫托尔斯泰说:“我们平等的相爱,是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