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的造型,乌发红唇大波浪大耳饰,不就是典型的港风?
桑塔纳、大哥大、东风汽车,童骁骑和野猫在音像店里看到的发哥港片 。
这些颇具记忆感的老物件,都出现过。
里。
1996年,法治建设仍然是社会重难点,在市场的野蛮生长中,民商、刑事、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逐步补位。
童骁骑早在1991年因为替许半夏出气,殴打其丈夫致残被判进监狱。出狱后,他本人,和身边的兄弟,做事依然带着一种无视法律的匪气。
但遗憾的是。
你刚被年代感带入氛围,迎面撞见的还是熟悉的一套。
比如,凡女性剧就摆脱不了的原生家庭,凸显女主的美强惨。
《都挺好》里苏明玉的“恶毒亲妈”;《欢乐颂》吸血樊胜美的父母和兄嫂;《安家》中房似锦也同样。
许半夏出生时亲生母亲去世,父亲嫌她便取名“半夏”。半夏是一味中药名,熟半夏治病,生半夏有毒。
母亲去世后,其父再婚,取来的后妈也不是善茬。
一见面,就是找她要钱给妹妹买钢琴。
而在许半夏的从商路上,编剧又为她安排了一个被捉奸在床的丈夫,上演一出“手撕小三”的戏码。
在商战的设定下。
编剧为女主设置的障碍,却仍然大量依赖原生家庭、婚姻狗血。
哪怕不是许半夏自己——童骁骑泡上会长的女儿,会长找上门来许半夏只有瑟瑟发抖的份。
旁人给许半夏惹的麻烦,都那么有青春叛逆文学的调调。
这样的情节,偷换掉的是许半夏在商战中,在时代洪流中,真正面对的困境是什么。
也就无法看清,她的成功是从什么当中生长出来。
03
说回年代感。
它并不是简单地提醒,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年。
也不仅是老物件、历史事件的符号,就像《风吹半夏》频繁用流行歌曲,拨动观众的记忆。
而是让观众能够抽离当下,进入人物所处的时代处境:
那个氛围是什么。
主角在承受什么。
他又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以《大江大河》为对比。
何为《大江大河》的年代感?就是一开场,让你感受到宋运辉的无奈,甚至气得拳头硬起来。
在政策的东风下,宋运辉从山背大队的喂猪人变成大学生。
姐姐告诉宋运辉,他考了县里第一名,可以上大学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姐弟在回家的路上,激动地念起当时的最高指示。
各级领导干部要支持青年人报考大学
在政治审查中要重在本人表现
为建设四个现代化选拔人才
这是关系到我国千秋万代的大事
“这是《人民日报》上的消息。”
接着,是政审。
姐姐向当时的革委会送去政审材料,却被驳回。然而驳回了材料的这个人,是当时已经拨乱反正后,“靠边站的三种人”。
但他们就在身边,且手里仍有一定权力,不能不让人忌惮。
最后,姐姐把政审材料交给了李主任。李主任虽然收下了材料,但宋运辉一开始并没有通过政审。
他来到革委会,与李主任争辩。
李主任:让什么人上大学
许哪些人上大学
这上面有政策
领导有安排 组织能负责
这是你能过问的事情吗?
看到了么。
于宋运辉,是国家经历十年浩劫后重回正轨,社会秩序逐渐厘清,自己也随之迎来人生的起色。
是政策落实,社会重启中,有着反反复复、瞻前顾后和循规蹈矩的反弹惯性。
也是无论如何摇摆动荡,最终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大步流星,青云直上。
最高层政策层面的“大气候”、执行过程中的“局部气候”,最终成就了宋运辉个人奋斗史的“小气候”。
年代剧成功的精髓即在于此。
时代不仅是立在主角身后的背景板。
更是挡在他面前的一堵墙。
主角绝不是片叶不沾身地擦肩而过,而是紧紧撕扯,甚至头破血流地交锋。
《风吹半夏》能让人看到年代。
但许半夏遭遇的种种,又无法和我们经历过的年代真正联系起来。
比如第一桶金。
工厂里的废铁,难道真的会没人要吗,必须等到女主来发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