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到来对新东方在内的教培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K9 业务也被迫踩下了急刹车。2021年11月15日,这家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服务提供商宣布,2021年底前,全国所有学习中心不再提供K9学科类培训服务,这部分业务约占新东方营收的60%。
依附新东方生存的新东方老师们同样面临生存困境。
“7月政策刚刚下发时,我还没觉得有什么。直到十月份的时候才意识严重性。”桑梓唯表示本来想等公司把她辞退拿“n+1”的补偿,但到十月底她已经拿到了一家媒体的记者offer。于是拿到offer的她选择主动离职。
在新东方做了一年的讲师后的王佳本来跳槽到了另一家教培公司,三个月后,她同样离开了教培行业。gap了两个月后,她成功入职一家媒体,正式成为了记者。
陈雨在21年12月底从新东方离职后,仍然在新东方做了六个月的代课老师。在七月份双减政策出来后,陈雨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如果裁员的话她准备转到高中部,因为受影响最大的是覆盖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学科,高中部的课程则暂时受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也准备去申请学校继续读研。
最终陈雨选择了后者,她拿到了2022年香港某大学秋季入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其实我的第一志愿申请的基本都是跟英语教育相关的,但是申请的结果不是特别好。于是我就决定换条路,回归本专业,试着申请传播学,然后就成功录取了。”
然而,这个录取结果彻底改变了陈雨的职业规划,她说,“之后不会再选择当老师了。”
从老师到记者,从简单到复杂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在2021年11月16日新东方28周年的活动上,新东方的高管团队录制了《从头再来》这首歌。
从2021年12 月开始,新东方利用直播教室的技术及现有的人才库转型探索直播电商业务,建立了全新的电商平台东方甄选,通过直播营销销售优质农产品及其他产品, 以“知识带货”直播形式,于2022 年 6 月成功“破圈”,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流量及人气,商品交易总额迅速增长超过 6000 万元,场观人次在峰值处达到 6000 万人次。
对于新东方这次的转型,桑梓唯说:“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同时兼顾了商业目的的实现。”
王佳表示,“从新东方的成功转型可以看出俞敏洪还是很有危机意识的,同时新东方代表的一种坚韧的品格也影响着我,在我做记者遇到困难时,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新东方人,不能轻易放弃。”
新东方在转型,对于部分从新东方离职的老师也是如此。
2021年10月底,桑梓唯成为某细分领域商业媒体的一名记者。“在刚毕业时,我曾通过实习在一家区块链自媒体成功转正,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所以也积累了一些作品。”她认为,比起其他行业,在媒体或者新闻业,如果不是去顶级的央媒,只要有能力、有作品就有很大入局的可能。
在入职的第一天,还有些局促的她佯装成开朗阳光的模样,积极地和同事交流。但同时也感受到一丝恍惚,从新东方来到这里,像又一次从学校毕业。在这里,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业务沟通,都比新东方更复杂。
王佳也在离开教培行业两个月后,顺利入职媒体。谈及转型成功的原因,她认为,一方面她本身“硬件”不错:本科生和硕士都是新闻专业,在上学时也有在媒体实习,有积累一定的经验和作品;读书时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和基金从业资格,在财经领域的知识并不是空白的;同时,她在新东方的工作经历证明了她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她表示,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就有包容性在,有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成为记者的先例。
成为记者后,王佳每周的工作就是找选题,报选题,然后采访写稿。她坦言,“做记者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的,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刚入职的王佳,对新闻的实践操作偏少,对行业的理解也不深刻,常常因为找不到新闻点而发愁,参加企业的媒体发布会,面对企业方给的上万字的材料一筹莫展,有时候梳理、提炼后才发现,里面只有几百字的内容可以用。
王佳同样认为,在新东方做老师时,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但做记者就有它的复杂性。“你在采访时,可能对方会撒谎,也会面临拒绝,但这让我看到了世界真实多面的部分,见识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所以记者这份职业的复杂性也是吸引我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