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到凌晨两点,数学还是不及格。”当邓拓打开手机想看看新闻,第一句听到的,就和学生时代最让他恐惧的数学相关。
画面里,一排书架前,一位短发的干练女性,正在娓娓道来她对教育的“观点”以及所谓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邓拓的眼睛。
2020年底,媒体人出身的邓拓开始关注各大社交平台的教育类账号,本来是想学习一些传播方法,结果却发现了一些问题。“这可能有点不对劲,典型的贩卖焦虑。”作为国内一家儿童教育领域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仔细看完视频后,邓拓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无独有偶,“清华父母如何培养下一代”“你知不知道,孩子的成绩让我在妈妈圈有多难堪”……这样的语句,在各大网络平台,曾经比比皆是,仿佛无孔不入。
对此,多个网络平台相继对此类内容的广告进行了重点治理。据相关报告披露,2022年三季度,仅巨量引擎就着手整治贩卖焦虑广告2.2万条。
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
诸如“孩子成绩差,不是智商问题,90%妈妈都犯错”,或“寒假就是拉开差距的转折点”,又或是“毁掉孩子的,可能就是家长自己”,这些充满恐惧和焦虑的语言,过去在各个内容平台都很常见,有不少家长都深受其影响。
有“名校父母”拍视频分享将儿子卷成了北京海淀重点小学一年级的“标准牛娃”,她在视频中还顺便带了货“现在小学奥数真是太难了,有钱也找不到培训班,今天分享几套在家就能教孩子的奥数教材,就是靠这些教材,我儿子幼儿园就学到了小学奥数三年级”。
作为小学生家长,赵鑫也没少关注类似的账号。他看了“名校父母”的介绍后,给自己的孩子也备上了全套教材和课程,可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并不买账,“孩子说对奥数没有一点兴趣,不懂为什么要学这个。”
当然,教育焦虑也并不只针对家长们。邓拓告诉南都记者,他以前也经常在各个社交平台刷到“学历提升”的广告,“就是那种以名校为噱头,鼓励去考成人教育的内容”。而在这些内容中,“学历焦虑”也被无限放大。
所幸,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这类现象得到了遏制。
今年8月,教育部答复《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称,教育部组织专门力量,抽取线上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就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双减”政策要求情况,持续不间断开展线上巡查监管,已依法依规处置1200多条违规问题线索。指导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为巩固“双减”治理成果,教育部于2022年1月至3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线上培训巡查专项行动,要求各地严查严处违规线上培训,净化线上学习环境。
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巡查有证线上培训机构34家、其他类型线上机构229家、网络平台328家、微信公众号972个、小程序456个、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APP)2336个、电视台等网络渠道51个;查处违规问题534条,通报违规线上机构2家,指导9家网络平台清理违规线索近5000条并向社会公开发出治理违规培训的声明,形成了打击违规线上培训、炒作教育焦虑的态势,保障了学生和家长的正当权益。
教育部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平台加强审核
在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平台也在对制造教育焦虑内容进行治理。
今年6月,巨量引擎发布《关于规范教育行业广告 加强行业治理》的公告,重点实施的措施包括进一步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深化山寨证书排查及清理以及深度治理职业技能类培训广告等。
在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发布上,巨量引擎重点针对伪造资质、倒卖生源信息、诱导贷款、套路消费等行业乱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包括加强商家资质审核、优化广告投放规则、启动常态化巡检。今年4月到6月,巨量引擎对相关广告账户展开了全面核查,并对涉及违规问题的账户或主体采取处置措施,累计对12个主体采取永久清退,封停了80个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