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的原创公众号
0-8岁的育儿百科全书
北美全职带娃老司机教你轻松育儿套路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看的小人书里,小狮子的爸爸妈妈死了,小狮子于是去流浪很可怜,我问爸爸小狮子的爸爸妈妈怎么会死,他们不是爸爸妈妈嘛?我爸当时很坦然丢出一颗重磅炸弹:爸爸妈妈也会死啊!
我听到这句话愣住了半天没消化完呢,我爸又不怕事儿大的补充了一句:所有的人或者动物都会死的,包括你自己。
当时我心里就开锅了,只觉得害怕极了,眼泪花花的想继续问的时候,我爸就有事走开了,留下我一个人胡思乱想:
爸爸妈妈如果死了我怎么办?我会有多伤心,谁来管我?我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会很痛嘛?会是睡觉醒不来的感觉嘛……想着想着就觉得世界都灰暗了。
后来我又找机会问爸爸妈妈关于死的事情,他们要么顾左而言他,要么只是笑着哄哄我,谁也没有正面回答我这些问题,于是我胡思乱想的更多了,那真的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绝望又无助的时刻。
就这样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了许多天,我发现日子依然按部就班,不管自己和爸爸妈妈好像都没有什么要死的迹象,才稍稍有点放下心来。
可直到今天,我对当时难过至极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真的想穿越回去抱抱小时候的自己。
死亡教育的缺乏,会给孩子单纯的童年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因为他总会通过某种途径了解,世上的人事物全部都有终点,连最爱的爸爸妈妈都会死,连自己都会死,这个事实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的恐惧。
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死亡的概念,这其实是非常好的一次关于“生命”的学习机会,本来应该充满感动和温情的。
既然孩子总要接触到那么个“惊悚”的时刻,不如我们从小就在他似懂非懂的时候,引入正确的,清晰的死亡概念,并且充分准备,让孩子在意识到所爱的人和自己都会死的那一刻,内心有足够的精神支持,就不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惊慌了。
1、正面的描述死亡
其实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和“死亡”有关的事情,譬如被拍死的昆虫,枯死的植物,以及在街上或者市场上看到的死动物,你尽可以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它死了。
也不用多做太多解释,孩子自然会观察死了的动植物是什么状态,从而心里有一个概念。
当然,如果孩子有疑问,你也可以和他解释什么是死:死了就是再也不会长大,再也不能动,再也不能发出声音了。
不要回避“死”这个字,用“睡着了”,“离开了”来代替“死”,这样做并不能让这个概念变的更轻松,这只会让孩子把“睡着”“离开”和“死”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始惧怕睡眠或分离。
对孩子的问题也不要顾左而言他,要正面回答,“死”这个概念本身并不会吓坏孩子,但是你对“死”这个概念的恐惧,才真的会传递给孩子。
2、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会死
其实,当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真正想说的是:“我害怕你死掉,你死了我怎么办?”这个问题事关孩子的安全感,他不得不去关心。
如果你单纯说,“那时候是很久很久以后,你已经长大了,我死了没什么要紧”,是没办法安抚孩子的。
因为孩子无法明白自己长大了的状态,更无法理解,很久很久以后是多久?对他来说,下一周也是很久很久以后。而且,“长大了”这种话,他几乎天天听妈妈说,会自己穿衣穿鞋,妈妈也会说他“长大了”,所以孩子真的无法确定爸爸妈妈到底什么时候会死。
那应该如何和孩子形容“很久以后”呢?
我是这么和毛头说的:
你还记得上一个生日你盼了多久嘛?是不是很久很久?
那你下一个生日还要等很久,对吧?
你还要过10个这样的生日,也就是你要这样再盼十次,才能变成大孩子,那时候你可能长到妈妈肩膀这里这么高,哇,你都那么高了,肯定都比妈妈跑的快很多了!
然后再过10个这样的生日,你才会自己工作赚钱,到时候你就想买什么买什么,好爽呀!
然后再过10个这样的生日,你才可能有自己家庭,自己的小孩,你自己就当爸爸妈妈了,那多好玩~~
然后你的小baby又要花和你同样长的时间才能长大,你知道小孩子长得好慢啊,要等你的baby也过许多许多个生日,他才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