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朝霞映水,碧波之上,桨板激荡……广州新中轴线上,一颗“绿心”镶嵌城中央。
作为国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海珠湿地在城市生态中的价值益发凸显。
时间回拨至十年前,广州毅然打破体制,在全国首次采用“只征不转”方式,将一片万亩果园修复成一座占地1100公顷的城央最大湿地公园。
十年,捷报频传:从探索性提出“只征不转”政策,到通过立法开展永久性保护,再到加快推进生态修复、频频刷新物种新纪录,海珠湿地不仅成为多样生物的栖息地,也演变为汇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城市生态空间。
随着生态环境优化,海珠湿地周围的老厂房、旧作坊,纷纷改造成一座座创意工业园区,引来一批创新型、高附加值企业落户。在广州城中心,既有湖光春色,又有创新涌动,这是一幅未来城市的样板之作。
城市里的湿地公园,价值远不止纯天然的一片湿地景观,它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十年间,从万亩果林到海珠湿地的变迁,事实上是从农业形态向城市生态系统的更迭。
生态系统如何与城市协同演变,这是一个科学课题,也是一个城市话题。一定体量规模的城市,需要多大的生态系统来调节?海珠湿地能否在不同维度给出未来城市发展的路径?
十年耕耘,初见成效。
保“肺”还是保“胃”?
谈起海珠湿地,许多广州老街坊都会想起它的前身:万亩果园。
曾几何时,这是一片极具岭南水乡风情的冲积沃土,附近几个村子里的海珠人世代以农为生。园中水网纵横,果树飘香,盛产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胭脂番石榴等岭南佳果。
这片万亩果园有着数百年历史,横跨海珠区华洲、官洲、南洲、江海4个街道、8个村,堪称当时广州城区最大的果林集中种植区。1991年,广州市政府首次将万亩果园定位为广州“南肺”,2000年,万亩果园被划定为果树保护区。
数百年来,万亩果园不仅为城市供应源源不断的美味,也作为广州“南肺”,将季风气候影响下的阵阵清风过滤输送到“河北”市区。
“4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工业迅速扩张,万亩果园周边,纺织业、印染业等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聚集,果园也不再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范存祥告诉记者,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010年亚运会前夕,广州全面开启环境整治工程。诚然,环境修复并非一朝一夕,果园能否持续留存也备受村民关注。
保“肺”还是保“胃”?成为一道摆在广州市政府眼前的难题,这关乎如何重新布局长达12公里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抉择。
范存祥回忆,事实上,当时在做中轴线南端万亩果园地块规划时,政府曾有过不少考量,是再复制一个珠江新城,还是做一个与珠江新城错位互补的地方?
而在当时,这颗广州“南肺”,与有“北肺”之称的白云山并称为广州中心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一南一北形成呼应。
如何在城市版图扩张中,保护好中心城区的万亩果园,瓶颈又来了。
2012年,广州在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实行“只征不转”征地政策,土地收归国有,依然保留农用地性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土地征收,海珠湿地开启全面建设。2018年,一条刚性立法诞生,海珠区推动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全国首创以专章保护形式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将海珠湿地划入生态控制线。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这块占海珠区域近八分之一大小的湿地公园,严守生态红线,“只征不转、立法保护”既有效保证了绿色空间,延续果基文化,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
在范存祥看来,这个政策是取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个平衡点。
频频刷新物种纪录
漫步海珠湿地公园,稍加留意会发现藏在草丛里的一张张“马氏网”,里面网罗各种昆虫,等待科研人员回收开展研究。
2020年7月,海珠湿地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联合团队,启动昆虫多样性调查。
2021年,在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员团队发现了我国叶甲科昆虫的一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