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近年来,山西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用文化元素丰富旅游景区、扮靓旅游景点,用文化作品推介旅游产品,书写了“诗和远方”的新篇章。
打造节庆活动
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山西各地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景区景点更具辐射力,不断提升山西整体旅游品牌的辨识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平遥古城,“平遥中国年”活动每年如期举办,已成为山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精彩缩影。2022年“平遥中国年”活动期间,古城策划推出了独具中国北方汉民族特征和平遥地方特色的20余项活动内容,一场场民俗活动在还原传统年味的同时也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古都大同也走在前列。中国(大同)国际文化旅游节、云冈文化旅游节、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李二口明长城文化旅游节……各种文化盛事紧锣密鼓地“登陆”这片古老的土地,为当地市民和各地游客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文化体验。
近年来,作为古中国特色民俗文化代表地之一的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古中国·大运城”民俗文化旅游年、美丽乡村百花节等活动轮番上演,推动文化旅游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塑造了运城文化旅游新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暑期,由平陆县周仓文化园打造的首届青岛啤酒电音节,唯美音乐和浪漫极光巧妙融合,场面震撼人心,每天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观赏。此外,该文化园推出的平陆高调、河东舞狮、川剧变脸等节目每晚亮点不断,让游客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场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盛事,一幕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演艺,充分展现了山西各地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彰显了“大美山西”的无穷魅力。
深挖旅游内涵
观光游向深度游转型升级
从自然风光游到文化旅游,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身心体验,文化丰富旅游内容的同时提高了文化附加值和旅游品质。
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泽州县大阳古镇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积极弘扬独具特色的“大阳文化”,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木作、古法制铁、手工制针等技艺,频频回味山西历史遗风。这些旅游新体验为游客带来了品质化、差异化的旅游供给,也让山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辨识度与美誉度愈发凸显。
同样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洪洞大槐树景区,“研学+祭祖习俗体验”“研学+姓氏探源体验” “研学+非遗项目体验”等线路和互动节目《魁星点斗》等文化体验游,深受各地游客的青睐。人们踏上根祖文化圣地体验之旅,走进民族大融合的精神图腾家园,沿着祖先的足迹,探根寻源,体验孝德文化。
作为运城关公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平常街已形成“文化+体验+娱乐”三位一体的城市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其中,关公密室逃脱通过“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多个关卡,让游客沉浸在角色中体验关公文化。如果走进囯潮汉服体验馆,将会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别样的文化体验让游客乐此不疲。
山西人文历史厚重,很多传统的旅游资源经过文化创新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可以说,文旅融合带动和促进了文旅新业态,实现了从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游的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融合
加速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再回相府》以古人、真事、原景为创意,看完演出,感觉离历史更近了。”9月13日,在参加2022中国·山西(晋城)全国旅行商大会期间,宁夏中旅副总经理梁晨在晋城踩线考察,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这次“实景演艺+体验融入”的夜游体验项目。
据悉,《再回相府》作为山西文旅集团开发的旅游演艺项目,是企地合作、产业融合的全新模式,也是山西在全域旅游方面的有益探索。今年7月开演以来,已经演出60多场,场场受到观众的点赞。该剧在提升景区客流量的同时,也满足了各地游客和大众文化休闲生活需求。
同样,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加速激发消费潜力的乡宁县云丘山景区,连年来坚持把旅游产业链做大做长,以中心景区为核心,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其中,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文化底蕴的康家坪民宿,吸引了很多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归隐山林的乡村休闲度游。数据显示,自2018年10月1日开业以来,康家坪民宿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