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14:08时,我们一行四十人从沈阳北站乘T302次列车,开始了去新疆之旅。

有种终于释怀地感觉。今年开春以来,我们这个群就开始张罗着出外旅游,计划一次次发布,但都因为疫情、隔离被搁浅。大家都被憋坏了,这次终于走出来了。
我们顺利出发,至于这段旅程中间能不能有突发事件发生,只能凭运气了。
沈北到乌鲁木齐,是一个绿皮车。我们买的卧铺票,上中下铺都有,听领队说:提前半个月购票,下铺都很紧张,看起来这条线很火。
虽说是绿皮车,但和早年的那种绿皮车还是有区别的。
就拿车上的厕所来说吧,原来有规定:停车的时候厕所关闭。现在不需要了,停车的时候也可以方便。一个列车员告诉我,现在的厕所改成收集型的了。
果不其然在一个大站,停车时间较长,大家下车在站台上溜达,突然有人捂着鼻子喊:太臭了!原来有专门的收集车,在抽取厕所的粪便。
这显然增加了铁路职工的工作量,但是给乘客带来的方便还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是老式车厢,不像高铁每个座位有充电插座,整个车只在软卧车厢的过道车壁上有三组充电插座,如果充电宝充电还得花钱租专用的充电器,按小时收费。
一列车十多个车厢,如果从起点坐到终点五十多小时,就是带着充电宝也不够用。所以,在插座的旁边总有人在站排等待。白天没有排上的人,索性晚上少睡点觉,半夜起床去充电。
车上有三餐供应,20元一份的盒饭。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允许在餐车就餐,需要到餐车购买,然后拿回到座位上吃。
买盒饭的人占少数。更多的人在上车之前,就给自己备足了吃食。像方便面、自热饭、八宝粥、面包、甜点,烤制、腌制的肉食和咸菜,各种小零食、水果应有尽有。

每到大站,停车时间长,大家纷纷下车,这时各种拍照就开始了。以列车为背景、站台为背景,摆出各种姿势,单人照、团体照,不亦乐乎。
几十小时的连续乘车不腻歪吗?完全没有腻歪的感觉。
我对面是两位来自辽宁三线城市的的女人,虽然已经退休,但看得出来,走南闯北、久经沙场。她们的丈夫都是家里蹲型的,但都全力支持她们旅游。她们看得很开,心情超好:就是两口子也不一定爱好一样。他们愿意呆在家里我们没意见,我们愿意走他们不反对还支持,这多好。
我的上铺是一位66的老太太,打扮入时,为了掩盖白发还带了一个褐色的头套。有一位年龄相仿的老头,对她嘘寒问暖,精心照顾。
从上铺下来,我让她坐在我的铺位上。没等我说话,她主动跟我说:我们俩是搭伙的,老伴都没了,就凑在一起过。去年我得了癌症,都是他在床前伺候。多亏了他,我活过来了。这次我拿出一万块钱,我们一起游新疆。
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女人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天。
看窗外的风景也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随着车程向前延伸,映入眼帘的是越来越不熟悉的地貌和环境。我们鲜见的无穷无尽的沙漠、丘陵,没有边际。没有庄稼、也没有树木。
车厢内有一位带着地图册的男士就像在给大家报地名:到了黄河了,我们正在跨过黄河。
到了一个叫乌海的地方,远处山上有一个高高的塑像,他说那是成吉思汗的雕塑,经查88.95米。大家顺着他的指点望去,纷纷拿起手机留下这个令人敬佩的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这列车的乘务人员。老式的绿皮车,他们的服务风格也是传统式的,待乘客如亲人一般。
因为是卧铺车厢,很多人都是长途旅行,有的人是夜里下车。服务员掌握每个人的目的地。后半夜两三点,常听到他们到乘客的铺前:某某醒一醒,你要到站了,赶紧起来,别坐过了站。
每当听见这样的呼唤,我们也经常被叫醒。为了乘客能够及时下车,他们应该是彻夜不眠,太值得敬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