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河村曾利用满山的槐花,举办“槐花节”但不温不火。
在今年的乡村旅游建设中,专业团队将大沟河村定位为“大沟河农业公园”,改造两座粮站旧所,新建3座现代建筑,建成了咖啡书屋、特色农产品展示直播间、识丁造物手工文创店;对12座村民居住的3层洋楼,统一标准化运作提升为餐饮和民宿,可一次性接待餐饮1100人、住宿300人。
修建了围湖栈道、跨湖观景平台、景观小品等。河内鱼虾成群,莲藕碧叶连天,鸭鹅浮水拨清波,湖光山色两相宜,心醉神亦迷,“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一个休闲、静谧、放松的美丽户外农业公园令人流连忘返。
“整合资金投了600多万元!”承留镇党委书记杜中联说,投得值得,每到周末,游人如潮,停车场不够用,路边绵延5公里都是游客的车。现在的咖啡书屋和直播间,引入了太行文创专业团队运营,仅仅前几天,每天就为当地群众销售葡萄上千斤。
张红霞是农家乐“槐香阁”的老板,经营农家乐数年。“农业公园不仅高大上!也带火了生意!在上海读博士的闺女放假回来,都有点不想走了!”
乡村旅游要靠合力共建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需要三大要素的强力支撑,即钱、地、人。乡村旅游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侯波说,乡村旅游要充分整合使用各类资金,构建多层级乡村旅游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济源把基础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稳固之基,从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兴业富民工程4个方面,对交通、文旅、住建等16个行业部门下达任务清单,共同推动休闲旅游村庄建设。
休闲旅游村庄要实现“17个有”“3个全”。
即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至少一个旅游公厕、一个微型电影院、一个小型体育文化广场、一个研学教育基地、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中医康养基地、一个垃圾中转站、一条乡村旅游道路、一个小型湿地或水景观、一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一个村级邮政局(所)、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一个农产品直播间、一个村级党校、一个村级新华书店。
实现5G信号全覆盖,全部建立垃圾、污水处置等人居环境治理收费试点,全部实行垃圾分类;并对主干道(或主要区域)线路进行美化提升,对主干道或游园进行全部绿化改造。
齐备完整的基础配套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石。
乡村旅游必须因地制宜
“发展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业态,紧贴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民宿、餐饮、产品销售等经营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到来,提高农业和农民参与度,才能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史秉锐说,只有根植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等特色、差异与多样,乡村旅游才更有看头和吸引力,乡村旅游才能更长远有活力有后劲。
9月7日,阳光正好,驱车行驶在南太行旅游专线济源段,以五龙口猴山景区为原点,来到五龙口镇里河村,青山环绕,沁水蜿蜒,一群年轻人正在露营烧烤“嗨皮”……
“今天收入了129元,两张桌子卫生费30元,饮料小吃99元。”68岁的村民谢传胜一再说,这是净利润啊!
里河村紧邻沁河,村里因地制宜,将荒乱的滩涂地平整后,引来了自来水,建起了移动公厕、停车场、咖啡厅,成立了旅游公司,购置了15个活动板房,一个完整的露营基地吸引了来自我省洛阳、焦作和山西省的自驾游客,村民躺在阴凉的太阳伞下,悠闲地挣着钱,村集体收入一下子突破了10万元。
5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谢进忠说:“还是那条河,还是那间老屋,还是那片空地,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露营地。这都是市里的乡村旅游政策好!策划得好!”
乡村旅游要留住乡愁
不仅里河村,地处济源西北部的邵原镇,东与王屋镇毗邻,南傍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洛阳市新安县隔河相望,西和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接壤,北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为邻,是济源山区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镇。
邵原镇东阳村,生态原始,土坯墙、斜顶瓦房,历经百年岁月不倒,厚重感很强。
建设中,该村以原生态为依托进行统一规划,充分挖掘村内的旧材料,建立东阳民俗博物馆,通过新旧结合、废物换新颜,保留和改造好老房子,赋予其新的生命。如今,抬眼白墙灰瓦,脚下青石巷道,小河清澈见底,房前屋后鸟语花香,一批批田园风格民宿,诗情画意中实现华丽蜕变,恍如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