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小青楼的存在是张作霖宠爱的体现,那么“在小青楼咽下最后一口气”则充分说明了张作霖对寿夫人的信任。

皇姑屯事件发生之后,身受重伤的张作霖被运回家中,奄奄一息之际,他选择去到小青楼,在寿夫人的陪伴下走向死亡。
张作霖的生死对东北局势至关重要,他死前做出这样的决定绝不只是因为私人感情,心中诸多顾虑和考量,让他只能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放心死去。

后来寿夫人的表现也证明了,她配得上这份信任。
张作霖的信任让寿夫人有别于其他人,成为了“特殊”的人,也正是这份特殊,为历史学者们提供了验证“张闾实”身份的方法。

寿夫人作为皇姑屯事件后续处理的重要角色,一定了解很多外人不可能知道的内幕,如果“张闾实”真的是寿夫人的孙子,肯定也会被告知一些内情。
因此,学者们向“张闾实”提问了一些关于皇姑屯事件的问题,看他是否能够回答正确。

“张闾实”讲述了自己知道的情况,他说祖父在爆炸中被一块弹片切断了喉咙,然后被带回了帅府的小青楼,回到帅府后不久就断气了,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事后祖母封锁了消息,对外称祖父只受了轻伤,直到13天后大伯顺利回到奉天,才将祖父死亡的消息公之于众。

学者们听到了这些说法后,已经可以确认张闾实的身份并非虚构。
因为这些情况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关于张作霖遗言的问题,民间甚至广为流传另一个版本。
而张闾实则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正确版本。

至此,张闾实的身份被确定,他的确是张作霖的后人。
学者们不遗余力地证明张闾实的身份,当然不是为了能让“进入帅府用不用买票”有个答案。
而是因为作为张作霖的后代,无论是张闾实的身份,还是他能提供的一些信息,都对历史研究以及史料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数十年风雨,终回故土
张闾实向学者们讲述了这些年来张家的很多经历,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方向。
后来张闾实自己写了一本回忆录,名为《漫漫归乡路》,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家族往事,以及张家后辈的传奇经历。

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已经处于蒋介石的软禁之下,但为了抗日,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仍然选择了加入军统。
东北早已沦陷,东北军也成为一盘散沙,家族注定倾颓,没落之势无力挽回,唯一能做的,只有为抗日贡献力量,守护国土完整。
然而无论有着怎样的初心,加入军统后就注定身不由己。
1948年张学良被转移到台湾继续软禁,同时,张学浚也接到了去往台湾的命令,一同前去的还有七弟张学英。

一家人四散分离,张学浚心中难过又不安,到达台湾后多次打听张学良的消息,哪怕知道蒋介石不会放其自由,但能与大哥见上一面说说话也是好的。
可惜,张学浚没能见到心心念念的大哥,反而因为行为遭忌惮被调离了台湾,只能带着家人多番辗转,最终定居在了澳门。

对于张闾实来说,澳门也是他幼年记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