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 实业救国
梓州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的历史。古城附近的盐亭县,就是传说中蚕丝之祖嫘祖的故乡;《新唐书》里还有“梓州小练,远销西域”的记载。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鸦片倾销中国,这片种桑养蚕的土地,也遭到了荼毒。看到家乡历史悠久的手工艺不能带来温饱,肥沃的土地却要种上鸦片,古城人陈宛溪心里充满了屈辱。
秉持着“忠国忠民忠职守,国难当头更要忠”的家训,陈宛溪辞去了教书先生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桑养蚕。
那时,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打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深受影响的陈宛溪明白,唯有振兴实业才是救国良策。
他拿出多年积蓄购置土地,种植桑树,并引进脚踏缫丝技术,开办丝厂。同时,还在家乡大力推广桑蚕技术,写下《劝桑说》《裨农最要》等农业书籍。
在陈宛溪的影响和带动下,古城人开办的丝厂多达5家。古城外桑树成林,古城内家家养蚕,缫丝厂昼夜机器轰鸣。据《三台县志》记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梓州城“每年仅生丝出口海外,就在四千箱上下,每箱计1700两。”
无人认领的家书
“忠心爱国”的传统让很多古城人走上了“救国安邦”的道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中,共有四万多名古城人投入到抵御外敌的战斗中。这一时期,梓州成为川军抗日的重要兵源地。
三台县档案馆里,有一批川籍抗战将士的家书。一封封书信中,字句不忘卫国兴邦。
“我们决定出川的大约要到重庆住营,准备抗战。于孙也抱定之主义欲去牺牲,何以,因为国难当前,对于牺牲也是我们青年应尽之责。就是家庭也是难免的,我是中华之国民,该尽一份之责任。请祖父母勿以孙为虑,好好将身心保养为佳,日后国平孙闲后乃回家侍奉祖父。”
这是一封无人认领的家书,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是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所写。像这样无人认领的家书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只能留在档案馆里,无声地述说着当年那些义无反顾走向战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