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第一湾 摄影 和福天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发自云南丽江
编辑 官莉 实习编辑 朱洁英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其陡然往东北急转,得以继长江之名,将泱泱华夏滋养。
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人在这个大湾处繁衍生息了两千年,世世代代受金沙江滋养。
石鼓的神奇,不止于这自然大观,它还是茶马古道要塞,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石鼓一带,正是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红军从这里渡江
石鼓镇所据之地,山高涧深,玉龙雪山与云岭山脉护其左右,绵延数百里。石鼓镇自古就是北进藏区、南出滇西的唯一通道,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及乡村公路的开通,从丽江市城区至此,仅需50分钟车程即可。

金沙江边的石鼓风光。摄影 和福天
石鼓海拔1800米,坝区终年无雪,气候温润,为防风固沙,金沙江边种满了云南柳。立秋之后,站在江边柳树下,能感受到暖风环绕。当下金沙江正处于丰水季,它携沙带土,呈现出一派雄浑的黄色。
镇上有一巨大牌匾,提示当地是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滇中引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项目,完成后可有效缓解昆明等滇中地区水资源匮乏困境。

石鼓镇风景。摄影 和福天
江面上没几只船。从集镇至木取独渡口沿江地段,仅有一只海事船与两只运输船靠岸。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副馆长张学文介绍,水流湍急,客运船只被禁止往来。
金沙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它以年平均流量4750立方米/秒的速度往前跑。86年前的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来到丽江,被金沙江阻挡。石鼓一带的28名船工,利用几十只木筏和7艘木船,帮助18000余名红军战士,从石鼓等乡镇的5个主要渡口顺利过江。
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讲解时,他偶尔会闭上双眼,仿佛置身于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张学文的爷爷奶奶小时候见过红军渡江,“马是会游泳的,渡江的时候,战士在船上牵着马,让马在水里游。可江水太急,马儿害怕往回游,结果缰绳把船扯翻了……”他说。

金沙水暖雕塑,讲述了1936年石鼓当地船工帮助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历史。摄影 和福天
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金沙激流重飞渡》一书载,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本次渡江从1936年4月25日开始,历时4天3夜,10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与一名船工献出宝贵生命。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丽江的时间为5天4夜,行程160多公里,途经石鼓、巨甸等乡镇的110个大小村落,秋毫无犯。丽江是山城,当红军的前卫部队抵达时,丽江人民推选出数百名群众代表,在城南东元桥进行欢迎。
渡江后,朱德总司令发来贺电:“金江既渡,会合有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副指挥长肖克很兴奋,在《北过金沙江》中写下“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诗句。木取独渡口是红军渡江地之一,“军民团结越天险”,肃立在渡口的纪念碑上写道。
石鼓不止有“石鼓”
张学文原本只是一个农民,“是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改变了我”。张学文从原丽江县第七中学高中毕业,曾在丽江古城口的中外合资企业格兰大酒店当门童。在这家酒店,他经历了1996年大地震。重建后的丽江涅槃重生,中外游客慕名前来,但张学文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需要回家尽孝,无法继续接待游客的工作。他回到石鼓,养猪、种地,过着和先辈一样的日子。
2004年,“重走长征路”话题兴起,重温红色历史变得流行,一些外地散客突然来到了石鼓,“他们喜欢看一些风土人情,拿着地图,找我们当地人一个个地名问,一个个地方找。”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此石碑之来历,据言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另有传说称,1253年,忽必烈从石鼓“革囊渡江”,南征大理。随着游客的到来,石鼓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石鼓不但有传说和奇景,还有真真切切的烽火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