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几笔流水账来结束1995年。
3月12日,利用在家探亲的机会,今天偕妻子带女儿及侄女,骑车去城郊的通天岩游玩。当兵在外,多年没去了。
通天岩位于赣州城郊的西北方,距城区10多公里,这里有江南少有的古代石窟,还有一座古庙。据说,“和尚心大吃砻糠”的典故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在古寺傍建了一栋二层楼的建筑(俗称“将军楼”),一度想把张学良迁囚于此。
当时的景区没有大门,也不收门票,可以随意进出。小时候,我曾多次跟随马扎巷的“十斤”、“徐贵”、“登岭”等人步行至此游玩,并采摘金樱子,挖掘马加刺、五加皮等中药材贩卖。

当年前往通天岩途中,我们在赣州精选厂稍作休整(左一为侄女)。
这次我们从西河人行桥出发,经赣州精选厂、赣南木材一厂、赣南造纸厂,去通天岩。所经之处,都是我小时候常来的地方,一草一木,十分熟悉。
借女儿、侄女在景区游玩之际,与妻子坐在一旁探讨解决分居一事。
这个问题,刚结婚时,想得较多,妻子生孩子无人相助时,更加强烈。但那时我们不够随军条件。一九九0年,够了条件,又犹豫不决了。
如今,人到中年,孩子上小学了。妻子说,再不团聚,孩子大了,我们也老了。再说,夫妻不能长时间分居,长时间相隔,容易出问题;孩子不能长时间不见父亲,没有父亲相伴,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不利。

当年我们的女儿与她的姐姐(大哥的女儿)在通天岩的留影
但依目前状况,一家人要聚在一起:要么我尽快回家,要么她们随军。
按军官服役条例,我还有几年才能达到转业年限,一时走不了。若让妻女随军,有两个问题不太好解决:
首先是家属的工作问题。驻地安置随军家属比较困难。当时我们师的师长、政委、副政委的家属,都安置在军人服务社上班,其它外省籍机关干部的随军家属,要么在营区带孩子,做家庭妇女,要么与农民工一样,到附近民营企业打工,能去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上班的少之又少。
如果家属随军没了工作,我感到对她是个伤害,会愧疚一辈子的。她毕竟读了一场大学。何况当时我一个人的工资也养活不了一家人。
其次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苦点、累点不要紧,但别误了孩子。部队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学习氛围不浓。若把孩子放在子弟学校就读,怕会耽误她一辈子。若送去当地学校学习,在语言交流上存在困难。潮州话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语言艺术,难学、拗口。我在潮州呆了十多年,至今还听不懂几句,说不上几句。要让孩子融入当地,融入社会,我们感到一度比较困难。
……。
分居、随军问题议了很久,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我对妻子说,既然定不下来,就再搏一把吧,看看在职务上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
从通天岩回到家,接到赣州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邀我参加今晚10点在《我的故事我的歌》的访谈节目。
当时,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我的故事我的歌》节目在赣南大地十分红火,收听率很高。一到晚上10点,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基本上都飘荡着赣州广播电台《我的故事我的歌》节目特有的广告词“声声有情,心心相映”。

当年妻子给电台的投稿
主持《我的故事我的歌》这个节目的是小杰,田园两位主播,他们的声音悦耳动听,主持的节目声情并茂,吸引了广大听众特别年轻男女的关注、倾听。人到中年的我,每次回家探亲时也喜欢倾听这个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