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德干高原上有一个石窟群,叫埃洛拉石窟群,一共有100多座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石窟,他们分属于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现在这个石窟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中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之一,是第16号石窟。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洞窟,而是一座巍峨的寺庙建筑群,供奉的是印度教三主神之一的湿婆神。传说中湿婆居住在圣山凯拉萨山之中,所以这座寺庙就叫做凯拉萨神庙。多说一句,其实印度教所说的凯拉萨山,也就是西藏的第一神山冈仁波齐。
凯拉萨神庙宽40米,深80米,最高处有32.6米,建筑宏伟,雕塑美轮美奂。而且它有非常特别的一点在于,其他的洞窟包括中国的云冈石窟都是一样的,是从外向里凿出来的。而这座凯拉萨神庙却是从上往下凿的,把一整块巨大的玄武岩,凿成了这组巍峨的建筑群。它的整体布局看起来像是一辆向前开动的马车。这种建筑方式,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难度极其的大,从上往下凿稍有差池建筑物就会缺胳膊少腿,所以必须计算得相当精确。
凯拉萨神庙没有留下任何铭文,所以不知道他是谁建造的,以及是什么时候建造的。考古学家推测它是完工于公元756至773年,是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的克里希纳一世,花了十八年开凿完成的。不过这个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这个神庙的工作量大得惊人。首先要建成这所寺庙的土石方作业量大得惊人,根据一个粗略的计算,要建成这座神庙,需要凿出的玄武岩就有大约15万立方米。玄武岩每立方米重约三吨,所以15万立方米,也就是总计要凿出并且搬运走大约45万吨的岩石。
按照现代学者们的估算,神庙是在十八年内完工的,那么工匠们每天除了要开凿,仅仅是搬运工就得运走69吨岩石的碎块。除了海量的重体力活,工匠们的工作精度还必须很高。因为神庙建筑分为3层结构,塔楼之间还有桥梁对接,所有这些复杂的内部结构都必须事先精确设计好,然后精确的按图施工,操作的时候一点不能出差错。因为一旦切错了就全部报废,所以搬碎石的可以是普通工人,但是凿岩石的工匠必须是最有技巧的工匠。
所以历史学家们就很疑惑,在8世纪的德干地区,如何能够找到这么多的能工巧匠来修建这座精美的寺庙。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座神庙的建筑方式,不仅前无古人,还后无来者,别说在德干高原,就是在整个印度几千年当中都没有找到和他相同的建筑类型,这在建筑史上是说不通的。按理说艺术风格这个东西是不同地区交流借鉴而后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成熟以后,那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区,都能够找到类似风格的建筑。比如莫高窟的建筑方式,在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都能看到,汉代的斗拱建筑到现在都能看到。但是唯有凯拉萨神庙是只此一家,所以另外一种说法进入了历史学家的眼帘。
16世纪的一位印度作者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德干高原,有一位国君得了重病,王后就向湿婆神求助。她许愿说:如果神能够让我的丈夫康复了,我就为您修建一座宏伟的寺庙。而且王后还许诺,在寺庙的修建期间,保持斋戒不吃东西,直到寺庙完工为止。许下这个愿望之后,国王还真的就康复了,这时候王后就得还愿建寺庙了。国王找来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一问才知道,要盖一座像样的神庙,起码也得以年记。那国王就急了,这边我太太一个月不吃饭就要死人了,你这还以年记。那咱们赶工加快一点不行吗?这些工匠全都摇头,献给神的建筑,那是不能够敷衍了事的。所以国王这就焦虑了。就在他彷徨无计的时候,有人上门了。
一位叫科卡萨的建筑师来晋见国王说,他保证一个星期之内就能够完成寺庙,然后结束王后的斋戒。国王也是急了,没有别人敢来应这个差事,你敢行那就你了,就要科卡萨赶紧开工。不过要是科卡萨说大话,到时候交不出活来,结果就是人头落地。其他建筑师听到这个事都大摇其头,认为科卡萨你小子就是在玩火。而且更加过分的是可卡萨选在坚硬的玄武岩上开凿寺庙,这个时候同行们都懒得说话了,觉得这家伙就是个疯子 大伙都洗洗睡,一个星期以后行场上见吧。一个星期以后,可卡萨过来报告国王,寺庙完工了。国王和王后兴冲冲的前去视察,果然看见在山顶上出现了一座宏伟寺庙的屋顶,王后的愿望实现了,终于可以吃饭了。
现代学者在研究这个传说的时候,发现建筑师科卡萨有可能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不是杜撰出来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篇11世纪的碑文,里面提到德干地区确实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就叫可卡萨。而这个家族里就真的出过一位顶级的建筑家,但是没人知道他的建筑方法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技艺来自于何方,所以这篇碑文里也称他为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