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在总结汶川地震震后重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了乡村规划师制度。2017年,《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修订,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乡村规划师制度进行固化。成都市政府出台《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主管部门相继印发乡村规划师年度考核办法、教育培训办法、工作流程等配套制度,还研发了乡村规划师信息管理APP。
经过十余年探索实践,成都逐步形成了乡村规划师“1573”模式。“1”即一个定位,乡村规划技术负责人;“5”指五大渠道——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选派挂职;“7”是七大职责,包括规划决策参与者、规划编制组织者、规划初审把关员、实施过程指导员、乡镇规划建议人、基层矛盾协调员、乡村规划研究员;“3”是三大保障,即运行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保障。
“‘1573’模式明确了乡村规划师制度为什么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介绍,12年来,成都市累计招募十批乡村规划师共520余人次,乡村规划师参与灾后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等聚居点建设项目783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1217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镇村规划成果。未来,成都将主动顺应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师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多方协同共绘美好乡村。
目前,发端于成都的乡村规划师制度,已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广。
在浙江,2017年6月,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广驻镇规划师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驻镇规划师制度。迄今,杭州市118个小城镇已实现驻镇规划师全覆盖。
在青海,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乡村规划师志愿服务试点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指出,将建立乡村规划师志愿服务队伍,按照“县管日常、市州管监督、省管指导”的三级管理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及工作考核,鼓励探索扎根化、陪伴化、基地化服务模式。
石楠表示,希望未来能大力倡导“乡村规划师+”模式,以乡村规划师为桥梁,引导高校师生、投资业主、乡村工匠、艺术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