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门三百六十余级石阶,陡然直上,两边峭壁险峻,峡谷幽深,使游人于登山险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蕴。及至山顶,迎面是气势雄伟的南天门,依次而上二天门、三天门、过月亭、而后至双峰极顶的真武宫和灵官顶。 游历于珏山胜境之中,那无处不在的石刻碑碣,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沧桑,唐代诗人杜牧、明代尚书王国光、明代文学家董绪、清代阁老陈廷敬等在此游历后均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景色宜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众多的奇峰幽谷,独流清泉更使它钟灵毓秀,史前古生物化石、溶洞遗迹遍布景区,独有的崩塌遗迹构造令人惊叹,古碑上的珊瑚化石是在山西首次发现。珏山真武行宫、玄帝殿修建于双峰之上,犹如双鹤并舞,挺拔陡峭,岩石峥嵘,仅一险径可通山顶。
珏山吐月是晋城四大名胜之一。 明嘉靖三十五年《创建珏山一天门记》碑文曰:“每年八月望, 月自中出, 谓之珏山吐月, 亦游观之胜景也”。
魁星阁
魁星阁内供奉着魁星,魁星,又名魁星爷、大魁夫子、大魁星君,为读书士子的守护神。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其形象为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
百仙朝山图
百仙朝山图上塑有各路神仙来珏山赏月的场景,画壁上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官大帝、真武大帝、月老、月光娘娘、四值功曹、二十八星宿君、三十六天将、东八神将、西八神将及六十元辰等一百五十多余位神仙。场面宏大,神仙众多,神情各异,法相庄严构成了一副不可多得的珏山中秋赏月的热闹场景。
黑虎殿
殿内供奉着武财神赵公明元帅的法相,赵公明元帅是道教中的武财神,也是赏善罚恶、护道降魔、保病禳灾之神。黑虎殿位于《百仙朝山图》的左侧,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八年(1529)年曾重修,现今的黑虎殿是在旧址上修复的。殿内塑有赵公明元帅浓眉黑须手执铁鞭及其坐骑黑虎神的法相。
南顶
珏山的南顶 ,又叫慈云阁。此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她两边的是善才童子和小龙女。上层供奉的是三圣像,中央的是释迦牟尼,两边的为道教的太上老君和儒家的孔子。三教以各自伦理来感化世人,要以善为本,以德为重。儒道佛三教圣人共居一山,共奉一殿的景观在全国极为罕见。
珏山三教合一的奇观,原来早在汉、魏时期,珏山就被开辟为道场,与青城、武当、天坛并称为天下四大道教名山。南北朝时期,有僧人和儒家弟子来到这里,在珏山对面的硖石山腰塔庐住宿,开展活动。珏山道人不仅不加阻拦,而且还竭诚帮助他们兴建寺院和庙宇。久而久之,三教的情感便愈来愈加深厚,难舍难分了。于是,便形成了“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映儒家风”的三教合一的奇观。下楼到殿外。这边供奉的是送子观音,谁家的媳妇怀不上孩子,就在这里给送子观音上香,求她给一个孩子。另一面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可以驱除病。
正顶
珏山正顶又名东顶或金顶,供奉着玄天上帝、周公、桃花。玄武本是玉皇大帝的化身。在四方神中,北方玄武最受尊崇,被玉帝封为“玄天上帝”拜祀玄武者,能够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正顶玄武殿初建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顶下方的三官殿里面供奉的有天官、地官、水官。故慈善之人求天官赐福、有罪之人求地官赦罪、运气不顺之人求水官解厄。三官治理人类,记录人间善恶,执掌人间祸福,一切众生皆是三官统摄。
真武殿
西顶真武殿:塑有真武帝君和龟蛇二将。真武本为玄武。玄武入武当山修炼,在珏山镇守,久而得道。宋真宗时,为避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 ,并封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珏山因此再建真武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