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然这里依然有着魏家骅、刘芝田、曾国葆……等数不过来的名人故居,步步为史。
但丝毫不妨碍老城南人,在这里日夜展开的市井生活。

那些民居外古早字体的门头招牌,随处可见的破旧车辆,剥落墙皮下的青灰砖块……都在把这座城市里最底层原始的气息散发出来。

你多年未曾见过的「物理信箱」,在这里还依然是南京日报、现代快报等本地报纸每个清晨的最后归属。

有时会害怕逛得太深,误入那些层层进进的院落,打扰到原住民的生活。
当然,对于外人而言,这些远离现代风格的建筑,是庸碌生活里的美学点缀。
但对于长居于此的那些居民而言,早日搬离老破小的居住环境,又或许是另一份情怀之外的现实希冀。

03老人,城市记忆的守望者
关于老门西的拆与留,废与兴,哪怕放在整个南京城建的问题中,也一直存在着争议。
到底是保留这一片旧时光的文明遗存,还是把它融入浩浩荡荡的城市更新之中,众说纷纭。

不过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有这样一群银发老人,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叫作「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的组织。

他们其中既有南京市原副市长奚永明、知名本土作家叶兆言、奥运会女子花剑冠军栾菊杰这样的社会名流……也有像发起人陶起鸣这样地地道道的门西老杆。

「老门西就是一个超级时光机,能看到老南京曾经的样子。这里不仅有老街巷、古民居,还有多口古井,就连博物馆里看不到的雕花伞杌,这里也能找到。」
作为守望者协会的发起人,退休教师陶起鸣曾这样对媒体说过。

如今他们依然在走街串巷、收集挖掘那藏在光阴深处的老门西故事,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住老城南甚至老南京的部分记忆。

门西文化守望者的老人们办展览、开讲座、运营微信公众号……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老门西,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为老门西立传。
他们甚至还自己编撰刊物《老门西》,已刊发五期。

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看做,是老派知识分子在面对消费社会浪潮时的最后反抗。
但至少在「守望者」们眼中,老门西不仅是一个地域,她更像是一个符号。
我希望这个符号,永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