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寿君怡
第三站
俄罗斯圣彼得堡
三十一
戒备森严的圣彼得堡市政府
——如果一个人总在担心着自己的安全,那么,他一定是在害怕着什么。
圣彼得堡市政府在一条不长的小街里面,对面一条并不宽大的林间小路通向远处,下午的光线不太明亮,但小街对面的一座有着天蓝色与金色为主色调的穹顶教堂一样的建筑,显得格外醒目。
虽然圣彼得堡市政府大楼并不高大,但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下,却显得更加威严与庄重。
圣彼得堡市政府大楼的外面十分安静,偶尔有人从身边匆匆走过,也是一种目不斜视的严肃表情,给予人的印象是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也许圣彼得堡入冬天气的这份清冷,从季节上就给了人更多的清寒感,加之对于这个城市初来乍到的陌生,就使人感觉无论哪儿,都并不温暖,不似中国城市走到什么地方,无论季节与天气,都有一种熙攘的自然与温度。
约定与市政府外事委员会会见的时间到了,进入办公大楼,原来既定来迎接的工作人员还没到,只好在安检通道外面先行寄存外套,这种进入任何公共建筑包括餐馆甚至影剧院必须寄存外套的做法,在俄罗斯似乎是社会惯例,其寄存所占用的空间不仅大,而且人员也相对固定,可见这种习惯已经形成了社会管理的一种固定成本。
习惯了中国无论走到哪里,外套自行保管与安放,从效率与安全方面来看,俄罗斯这种习惯实在找不出一点优点,但俄罗斯人却执行地一丝不苟,甚至于到了刻板的程度。
圣彼得堡安检系统人员从着装看是标准的军人装束,并不是社会雇佣的保安,几个安检通道,一字儿排开,各口有负责通道人工检查与机器检查的不同人员,分兵把口,负责政府大楼每个出入人员的安检,即使其本人携带了工作证件,安检程序一点也不少。
安检人员似乎与每个在这里上班的人都不熟悉,更谈不上交情,即使市政府外事委员会工作人员出示工作证件,并出示接见文件,其过程也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并没有一点相熟或者相互清楚各自是谁,有一点可以含糊的意思。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每位上班的工作人员,每天要进自己的办公室前,都得接受一群陌生军人像检查嫌疑人一般的检查一番,顿时就会让人对这个单位失去亲切感。
但这些政府工作人员似乎习以为常,并没有一点不悦或者反感的意思。
恐怖对于一个国家与其说是心理上的伤害,更不妨说是心理与经济上的双重伤害。四月份发生在圣彼得堡的一起地铁恐怖事件,余波尚在,俄罗斯举国心理上都还依然处在一种紧张状态,圣彼得堡更是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对于恐怖袭击的应对与防护措施。
这种恐怖袭击也许只是一次的偶然事件,但从社会的民众心理方面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人们对于自身安全的恐惧以及对于周边事物时刻的警惕,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秩序与人民生活,从更深层次上,人们对于社会安定的担忧,会不断反映到社会政治领域。
同时,从全社会为了防止恐怖袭击所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以及为此而耗费的巨大社会成本,都给社会政治与经济带来极大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有恐怖主义发生的国家,无论耗费多大的成本,也要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