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雅安人的朋友圈看到蒙顶山上一片高大的银杏林,一些茶友在堆积如毯的黄叶上席地而坐,沏茶品茶,十分惬意。我一下子激动起来,盘算着一次蒙顶山之行。
作为一个出生于名山的外地人,年过半百了还没去过蒙顶山,竟不知道在皇茶之外,蒙顶山还有如此壮观的古银杏。这些年,雅安文友曾经跟我约过蒙顶山之行,以圆我很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但一直未能成行。
当我被这片金黄震撼的时候,心里却犯起了嘀咕,不知道原来的蒙顶山之约还有没有效。我在微信上点开了到邛崃参加过几次丝路雅集飞花令采风活动的蒙鼎好茶主人小陈,弱弱地打听蒙顶山银杏的消息。既像“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又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小陈的热情打消了我的顾虑,立刻商量起行程来。我无数次提起过名山人的热情,他们总是让我感觉到回归故乡的温暖。
从邛崃出发,不到一小时,我就来到位于蒙顶山脚下的茶马古城蒙鼎好茶店。年轻的小陈是蒙顶山茶推广大使,也是蒙顶山茶技艺传承人,用一泡香糯的藏茶为我接风洗尘。我跟小陈讲起了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未竞的一次蒙顶山之行。我和两个同学骑着两辆自行车从邛崃出发,沿国道318骑行。刚进名山县城就被一个城管模样的人拦住了,教育我们自行车不能载人,我们只有悻悻而返。多年以后,我还是有些奇怪,骑了几个小时的车,为什么就没想过绕道上山呢?也许当时的蒙顶山对我们还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吧。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自己对茶文化的学步认知,蒙顶山之行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五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因为第一次承办成都采茶节邛崃会场活动,专门到名山观摩蒙顶山国际茶文化节,其中一个行程就是到蒙顶山参加皇茶祭典,但我因故没有上山。后来,我几次约过朋友去蒙顶山品茶,但终究落了空,让我遗憾至今。但我深知终将会至少有一次蒙顶山之行。
多年以后的这个深秋,蒙顶山之行的梦想终于因为几树银杏让小陈帮我变成了现实。小陈问我邀约其他文友不?我说不想打扰大家,我只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于是,小陈只约了一个朋友陪我开启蒙顶山之旅。
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上行驶,小陈说这跟天台山的路差不多。以前在天台山景区工作时,我们宣传过天台山古称“东蒙山”,而蒙顶山为“西蒙山”,两山都流传着“禹贡蒙山”的传说。我曾经设想过,也许它们就是一座大山的两翼,地形、植被和气候都相当。邛崃文史专家胡立嘉老师在研究茶文化的时候提出过“大蒙山茶产区”的概念,毕竟蒙顶山那点茶,光从数量上就没法支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名声。
我们把车开到巨型茶壶雕塑下,然后步行上山。小陈边走边为我讲解既熟悉又陌生的蒙顶山。在半山腰,我们与一支背着砂子上山的队伍擦肩而过。他们每个人背上都是100多斤重。我没想到蒙顶山还有这样的背夫,而且大多数都是女性,很让人动容。她们靠着凸出的山石休憩,我们上去搭讪。她们来自离蒙顶山不远的中里。当我们已经走得气喘的时候,她们却说每天要往返二三十趟。我们问候她们真辛苦,其中一位大姐却诙谐地说,都怪自己以前读书不专心。这就是我记忆深处的故乡人的勤劳与朴实。
爬上层层叠叠的台阶,隐约望见了一大片金黄的银杏。平生第一次蒙顶山之行是因银杏而起,我自然要好好端详这片千年银杏林。银杏长在半山腰的红墙里,却铺满了红墙外。围墙中间一扇门上刻着“蒙顶”两字,我多次看过这个角度的照片,仿佛它是通向蒙顶山茶文化的众妙之门。我径自穿过这扇门,仿佛有一场神秘大戏等着我,而小陈他们还在后面拍墙外的银杏。
雅安雨水本来就是出了名的多,刚好这些天又在下雨,黄叶湿漉漉地铺在台阶上,脆弱得让人不忍心踩上去。上得台阶,厚厚的黄叶地就铺展在眼前,已经有不少人在这里拍照了。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穿汉服的,弹古琴的,撑油纸伞的,甩纱巾的,一个个花枝招展,一个个流连忘返。我在平台边缘走过去走过来,打量着这十多株古树。我竟然不知道蒙顶上生长着这么多两千年以上的银杏,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银杏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