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是广州的“北大门”,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之美、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之美、独具风韵的地方民俗之美。这里是“绿色之城”,森林覆盖率达36.55%,空气质量达标率95%以上。“山、水、林、田、花”各具特色,乡村旅游独具魅力;这里是“人文之城”,“三山一水六平原”人文荟萃,留存下诸多古村落、古建筑群,孕育出洪秀全、骆秉章等历史名人。
“花都的旅游资源门类齐全,拥有7个主类、19个亚类、43个类型的184个资源单体。”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丰富的山水林地、田园花卉资源,让采摘、拓展、农耕等“旅游+”新业态体验项目应接不暇。另一方面,花都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盘古文化、岭南文化汇聚于此,留住城市记忆的人文积淀将在文旅产业发挥更大的叠加效应。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本土文化,让花都有了“旅游+”的产品供给,塑造“花漾年华”全域旅游品牌。如今,花都正深化产业融合,丰富全季全域旅游供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开发花果露营新产品,发展工业游、研学游。推出七溪地、竹洞村、马岭观花植物园、岭南艾谷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培育“天王故里”“盘古王诞”等五张文化名片,打造北迹露营等10个露营地特色产品,发展石头记矿物园等科普研学游。
一方绮丽多姿的自然生态禀赋,正是花都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强实力。
双区叠加
湾区“后花园”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纵览世界四大湾区,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在湾区核心城市周边,存在一个甚至几个休闲度假目的地群,成为人们在城市繁华生活背后的心灵栖息地,如东京湾的箱根、旧金山湾的纳帕河谷。致力于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去年,广州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广州、清远两地将全面整合广州北(花都、从化、增城)和清远南(清城、清新、佛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合作区将构建“一核引领、三轴联动、一带串联、四区共建”的总体空间布局,其核心便是坐落于花都的“站场联动”,以空铁枢纽为入口,形成多轴联动的优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在世界级枢纽的牵引下,借助轨道环线将交通网络“连起来”,“快进慢游”的交旅融合新格局开始浮现。
“未来,这里将形成环山、拥江的跨区域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集聚化、国际化、一体化的区域旅游发展典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钟林生这样评价合作区,“大湾区旅游资源+空铁联运+港澳国际视野”组合优势将推动大湾区北部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的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各要素融合和区域整体建设提升。
事实上,这不是广清“五区一县”首次“抱团”。2019年,国家公布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包括增城、花都、从化、清城、清新、佛冈等在内的广清接合片区入选其中。
“两区”的重合度高,这也反映了生态旅游是广清接合片区实现城乡融合、打破二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有专家认为,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作用显而易见。尤其是全域旅游不仅加快了新时期旅游产业自身升级,而且通过发挥旅游业的引擎作用,可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的叠加效应,为广州北、清远南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依托不同的生态文旅资源禀赋,区域的加法恰恰能形成由散到聚的乘数效应。从地理上来看,花都是多地交会中间节点,也将是生态资源和消费市场的绝佳融合地。
一片“双区”叠加的区域发展优势,正是花都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好动能。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周甫琦
【作者】 周甫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