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
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1979年,京师仓遗址经过考古挖掘,它既有合理的布局,又有多组(六组)仓房建筑,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古代粮仓。
遗址上除了能看见些汉瓦,剩下的就会花椒树,原来1979年遗址被考古发掘后,随即被掩埋保护,成为农田,种植上了花椒。
京师仓的废弃在东汉初年,由于都城东移洛阳,加之漕渠积年淤沙,京师仓就逐渐失去意义,使命终结。尽管华仓从建立到废弃仅仅一百多年时间,然而却对华阴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于粮仓的建立,附近的群众多以磨面加工为业,汉京师仓所处在硙峪乡,硙同“碨”,意思是碨小米的碾子,这表明仓所在位置亦是一处加工粮食的场所,且规模很大,这个地方才有了硙峪的名称;
由于有守仓士兵的操练,产生了华阴独特的民间艺术:素鼓;也由于有运船的号子,而创造了华阴独有的剧种:老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