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画图、电烙铁勾线、上色……在寒地黑土葫芦烙画工作室,黑龙江绥化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听障生邓紫敏正在做葫芦烙画作品,认真细致、深情专注。
1岁因发烧导致失聪,邓紫敏的世界变得一片寂静。到绥化学院学习后,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一技之长的掌握,让她心灵的窗户敞开了。“非常喜欢这项技艺,学了一个半月。以后我要做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老师。”邓紫敏打着手语,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生的本科院校,绥化学院自2015年开始招收听障本科生,目前在校学生335名。学校探索推行“专业 特技 创业”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组建1 1志愿者服务队、听障大学生艺术团等。很多像邓紫敏一样的听障生在这里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习得了一技之长,变得自信、自立、自强。
自信:打开封闭的那扇窗
哈里米热·艾尼是一个来自新疆的听障女孩,她不太喜欢和其他人接触、聊天,刚来绥化学院的时候总是孤零零一个人去吃饭、上课、学习。
“在进入大学前,听障生都是在特殊教育学校生活学习,进入大学后与健听生一起,大多数孩子都会感到自卑,不爱与人交流。”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曹广志说。
为了让听障生多与人沟通,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绥化学院组建了1 1志愿者服务队,由特殊教育专业的健听生与听障生结成对子。
张吉是与艾尼对接的第二任志愿者,见面前,张吉做足了功课:学习手语、与她互加好友以增进了解。“我们总在一起吃饭、读书、参加活动。私下里,我发现艾尼其实很开朗,只是有些自卑,在路上碰到同学总是低头走过。我一直鼓励她,当她取得成绩时给她加油。”现在,艾尼自信多了,甚至会主动地去交新朋友。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特殊教育学院律动教室,伴随着音乐,教师李清洁正在给听障生艺术团的学员做动作示范。
对于听障生来说,学舞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他们不仅没有任何基础,连音乐的节拍都听不到。四个八拍动作,学生要学两个多小时、练几十遍。有的舞蹈连续排练半个月都没有一点起色。“开始我自己都没有信心能教会他们,但是他们的努力、坚忍感动和鼓励着我。”李清洁坦言,“在教孩子们的时候,我也和他们一起成长。”
2016级听障生刘梅从小就喜欢舞蹈。她以前觉得,跳舞是自己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加入艺术团后,每次排练她都早早到来,压腿、练习形体动作。“看着老师们那么耐心地指导,小伙伴们一遍一遍地练习,我也不想拖后腿。特别是当我站在舞台中央领舞,观众为我们鼓掌的一瞬间,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自信。”刘梅说。
“学校成立了微电影社团,墙体彩绘社团等多个学生组织,经常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卜凡秀介绍。
自立: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老师,我又卖出了一幅作品。”2017级听障生郭志涛一进账,就会兴奋地告诉刘卓。
作为学校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剪纸艺术工作室主任,刘卓自2017年起担任特殊教育学院听障生的剪纸课教学任务。郭志涛不仅听障,而且患有二级脑瘫,手部僵硬,拿剪刀都费劲,最初上剪纸课的时候总坐最后一排。“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刘卓心里暗暗决定。
为了帮助他学习,刘卓利用课上和课余时间教他用剪刀,练小肌肉,走线等基本功,整整三个月一直如此。“有一次,郭志涛按我画的线剪完后,我让他自己打开,当一个五角星展现在面前时,他特别激动,抬头对我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语言说出‘老师,你真棒!’”郭志涛第一次剪出作品时的情形,刘卓至今难忘。
刘卓的剪纸艺术工作室里珍藏着郭志涛写给他满满三页的感谢信:“看到课表上有这门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定会挂科,是您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是您让我学会突破自己,战胜自己。您如一缕阳光照到我心里,我为您剪了一个五福,代表无限的祝福,我以后要成为给别人带来祝福、带来欢乐的人……”
“这款手包皮质细腻、纯手工制作,大家抓紧下单……”在绥化学院不言阁手工皮革制作工作室,摆着皮包、钥匙扣、笔记本、衣服等各类皮制品,教师张丽正通过直播帮学生带货。“售出他们亲手制作的产品,让学生们通过劳动获得收益有助于培养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