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在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指引下,提升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推动林业高等教育成为绿色教育提供者、绿色科技推行者、绿色文化引领者,助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 东北林业大学供图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瞭望》:如何理解东北林大“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
李斌:这两句分别取自《中庸》《老子》。
“学参天地”古意为“治大学问者可了解天地间的规律、参悟天地生化不息的进程”,“德合自然”字面含义为道德要符合自然规律,可以释义为治学要努力学习天地间的知识、学问,探索世界奥秘,揭示事物科学规律;不断进取,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林业是艰苦行业,林业人必须有坚毅的品格、忠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合作的气度。这是林业给人的启示,也是自然给教育的启示。现阶段,校训精神更融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引领东北林大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中贡献更大力量。
《瞭望》:怎么看农林人才培养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李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由高技术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如5G信息化、农林智能化、绿色健康化,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对高等农科教育提出迫切的改革需求。
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还不适应。一方面,知识技术体系与现代农林产业要求不匹配,教师与现代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导致学生所学和产业实际有脱节;另一方面,专业越分越细,出口越来越窄,不利于学生打牢基础、挖掘潜力,也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客观上导致有些学生不爱选林科。
随着生态文明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林业行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已有越来越多学子积极主动投身林业行业,成为林业发展的后继力量。环保烈士徐秀娟的侄女徐卓,从东北农业大学转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毕业后回到一家三代奋斗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这样的年轻人是我们需要的,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多。
《瞭望》:怎么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李斌:新农科建设是我们的主要抓手。下一步,学校要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一是下好新农科建设先手棋。一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树立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设置成栋人才实验班,持续推进本研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辅修专业、微专业,实施通专融合、文理交叉,推进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以“大数据 智慧林业”“新材料 生物技术”等作为交叉突破口,打破固有学科边界,破除原有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农科融合的一流涉林专业集群建设。
另一方面,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明确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定位,强化爱林教育。学校率先提出研究生支林计划,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合作,设置支林计划推免专项,依据用人单位需求,学校每年按照推免要求,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优秀学生作为支林计划研究生,支林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在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二是夯实新农科建设奠基石。推动科教结合,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设涉林品牌“金课”,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的高水平教材建设;建设国家级农林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激活新农科建设动力源。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打造思想政治铸魂育人计划;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及体美劳教育;发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办法的作用,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