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出一张照片给表哥说,这是我们阳光城的人名墙,两面由铜板制成的墙体上面镌刻着873个人名——这些都是参与阳光城建设的建设者的名字,90%是农民工。在阳光城四年的建设时光里,无数设计者与建设者为之付出了智慧与汗水,为了让阳光人能记住他们,公司从近万名建设者中,把参与建设工作超过半年以上的优秀建设者的名字都刻在了铜墙上。
“农民工的名字还被刻在铜板墙上?”同样作为建筑工的表哥很是惊讶,他说在外打工这么多年,没听说哪个地方为纪念农民工的付出而刻上他的名字!表哥让我有时间一定带他去看看这面墙,他想看看同行们的名字怎样在铜板墙上闪光。
第三个故事
老乡说,“心放进肚里了,你们的服务,就是我选择阳光的理由”
几个月没有回到村子,老乡们又添置了几辆新车——绿色食品经济让老乡们走上了致富路。
知道我是干车险的,老乡们结伴来找我咨询车险的事。我告诉老乡,除了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是一定要投保的,此外如果资金充足车辆损失险也应该投保。
老乡们让我交个实底,阳光车险的服务到底咋样?我给他们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第一次跟着师傅参与车险查勘,是在一个风雪天。到了现场,看到车主极其焦虑——车主有要事在身,眼下这种情况一时半会儿又走不了。我按照师傅教的方法一边安抚车主,一边按照公司标准流程递上“三个一关爱”(一瓶水、一张报纸、一件大衣),没想到我的这个举动竟让车主感动地称呼我:“谢谢兄弟!”
师傅进行资料核验时才发现车主并不是阳光客户,而是另一家公司。那一瞬间我感到很无奈,在哪儿投保的还不知道,这么大冷的天折腾人。
但师傅并没有因为不是自己的客户甩手走人,而是帮助车主重新报案。电话里那家公司的理赔员嫌天气太冷不愿来现场,应付说让客户直接把车拉到修理厂再说,而且态度很不耐烦。这位客户十分生气却也无也奈何,后来还是在师傅的帮助下,将车子拉到了那家公司指定的修理厂。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那位客户真的成了阳光的客户。那位客户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回去后就把公司的保险都转投到了我们阳光。他说那天师傅的敬业和专业精神,让他感受到了阳光的真诚服务。
如今,虽然“出错险”的情况已经很难再发生,但是那次的服务经历却让我无法忘却。我知道,其实在师傅眼中,那只是一次普通的查勘工作。
从那时起,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让我们的服务成为客户选择阳光的理由”。
听了我的讲述,乡亲们说这回心放进肚里了。
第四个故事
小女孩说,“长大后我也要成为‘阳光’,像叔叔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老爸七十大寿的生日宴十分简单,只是家里的六七个人一起吃了顿饭——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大范围聚餐。
吃完饭,我和父母聊了许久,回到小时候住的房间,屋里物品的摆放并没有太大变化,书架上还放着很多我学生时期的书。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太好,但是父母省吃俭用一直支持我上学,家里有了些闲钱也会给我买辅导书。
翻到一本小时候的笔记本,我准备拿回来给女儿看看,放进包里时突然翻到了一封信——原来这是那封我还没有来得及看的信。收到信时我正要赶着回家,就直接放包里了。
这是一封来自云南的信,写信的是一个小女孩,一名小学生。信中,小女孩一笔一画地诉说着感激。她跟我介绍了她家里的情况,告诉我她喜欢数学,喜欢画画,喜欢打乒乓球,还跟我讲了一件她的小秘密。她说之前学校虽然减免了学费,但家里还是不想送她去上学,但是因为有了我的帮助,她可以上学了。
合上这封信,我感到又欣慰又羞愧——之前决定每月捐助100元时,我只是觉得公司有个公益项目可以参与下,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谁。没想到每月100元钱,竟然能给一个家庭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改变一个小女孩的命运。
我能够参与捐助,源于阳光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过程中,发起了重点面向深度贫困地区的“万名贫困生帮扶计划”。这个计划以“一对一”“包班”、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资助等形式定向帮扶万名贫困地区乡村学生,帮助他们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云南这个小女孩就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