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水网交织之间,一片茂密竹林里,上万只白鹭、灰鹭、甘草鹭翩飞鸣唱,奏响仲夏之序曲。这一幕发生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璜矶村,城、林、鸟和谐相处的自然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佛山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呈梯度下降,二氧化硫浓度稳定保持在“个位数”,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三;与之对应的是,佛山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709亿元增至2020年的10816亿元,佛山成为全国第17个、全省第3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城市。
这样的对比,浓缩着一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智慧。

宜居之城。/刘世辉 摄
佛山,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让“生态美”永驻岭南大地;始终坚持环境整治,让“城乡美”装点幸福家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让“产业美”提升竞争优势;始终坚持共建共享,让“生活美”成为良好风尚……在这片38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座制造业大市,以实干、坚韧、远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绿色答案,走出了一座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创新之路。
两难变两全
破解环境与经济的博弈困局
20年前,从广佛高速驶入佛山段,即可见工厂遍地、烟囱林立。作为传统工业大市,发达的制造业是佛山最响亮的名片,然而跟国际上很多城市一样,进入工业时代的佛山也曾经历生态环境代价之痛。
改革开放初期,佛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创造了这座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奇迹,但与之相伴的,还有大量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
在陶瓷制造行业,这样的问题尤为明显。由于大多数企业工艺低端、设备落后、粗放式发展,在推动佛山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损耗问题。例如,南庄曾是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其陶瓷产能曾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十多年前,这里却是灰云压城,甚至陶瓷企业老板都不愿在此地生活。
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在佛山工业规模达到千亿关口时凸显出来。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佛山走到了分叉口。
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如何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成为这座城市必须面对的课题。

禅城区亚艺公园。/谭颂江 摄
痛定思痛后,2007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发出“宁可不要400亿的GDP 也要把污染干掉”的强音,正式掀起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大潮。随后,佛山关停转移了300多家污染较大的陶瓷企业,仅留下60多家陶企在本地实现清洁生产,同时在家具、铝型材等传统行业中调整能源结构,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也是在2007年,蒙娜丽莎研发出中国第一块低碳节能的大规格陶瓷薄板,引领行业绿色转型。如今走进蒙娜丽莎的工厂,整个生产车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几乎没有粉尘飞扬。新明珠、东鹏、简一等一批陶企,也不断加码绿色生产。
连续多年的治理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环境保护能够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相向而行。

南海区文翰湖公园。/宋兹檀 摄
一系列数据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2019年,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51亿元,成为国内第17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3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6位。
2020年,佛山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较“十二五”末期分别下降25.9%、43.6%、58.8%、24.4%、28.6%,均达到自2012年颁布新监测标准以来的最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