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教授董葆茗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石家庄医药产业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医药产业只有大企业,没有形成生态;另一方面,很关键的是,当时大的龙头企业都是国企,体制机制上面,尤其市场理念、市场思想,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一位花甲老人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华北制药职工宿舍前驻足。图/中新图片
加之环保压力下,华北制药与石药集团等原料药大户的多家子公司或选择搬迁,或进行环保改造,耗费了巨大成本。华北制药作为国内抗生素生产量最大的企业,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生素生产基本处于全面停产状态。
董葆茗表示,2003年之后,石家庄几个医药龙头企业发展相继出现一些问题,包括环保要求下医药产业的搬迁,一些企业股改中出现的问题,抗生素、原料药的生产受到影响等一系列的变化影响了企业的转型发展,没有龙头企业的支撑,石家庄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河北省医药产业目前的基本状况是:跌势严峻、形势急迫。”河北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2018年在《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创新路径》(以下简称《报告》)中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石家庄医药产业首当其冲。
当年,石家庄的官员曾断言:用不了多久,石家庄肯定会以中国“药都”的雄姿屹立在华北大地。20年之后的今天,石家庄发布的推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文件,甚至没有再出现“药都”字眼。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实际上,石家庄不是没有机会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药都”。
2003年,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石家庄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申请。2005年11月25日,石家庄接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牌匾,成为中国首批获准设立的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然而,快人一步的石家庄,在之后却并没有走在前列。究其原因,前述《报告》归因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体制改革落后,责任主体不明确。这自然也是石家庄的医药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对于石家庄而言,产业扶持政策的缺失,积极招商意识的匮乏,以及相对不完善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使得石家庄在医药产业转型和发展慢人一步。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2010年河北华安生物药业的胃癌疫苗项目。当时,该项目首选地就是石家庄市,但因为地方政府土地指标紧张迟迟难以落实,最终该项目落户安徽省芜湖市。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董葆茗表示,石家庄医药产业产品结构上主要是原料药,附加值并不高。石家庄“按照原料药的速度来发展,人家是按照成品药的速度来扩张。虽然也一直在进步,但速度上被拉开了”。
城市的产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当其他城市高速发展的时候,自己在转型过程中没有跟上,被超越也是必然。
近年来石家庄乃至河北省,确实回应了前述《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出台一系列推进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发展。比如,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为了避免重蹈华安生物药业的胃癌疫苗项目落户他地的覆辙,2019年河北省《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第一条政策即是“加大土地定向供给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