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层面,还设立了规模5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培育和引进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重大项目。一些老牌药企,如华北制药2020年收到政府补贴金额超过1亿元。高规格的政策扶持和大手笔的资金补贴背后,是石家庄乃至河北重振医药产业的强烈愿望。
今年9月底,石家庄出台《全力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到2023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培育生物技术药、高端化学药、优质中药、高端医用康复器械、公共卫生防护用品等全国龙头企业15家以上,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药及化学药制剂创新引领区、知名企业聚集区、总部研发基地、原料药和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实现由制药大市向制药强市跨越。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产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布局的角度来说,石家庄医药产业确实是比较有优势的产业,从京津冀总体上来讲,医药产业本身也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差异化定位的行业。
董葆茗表示,石家庄一直有发展医药产业的意愿,也有传统和基础 ,各方面的时机也比较合适。他认为,围绕着大健康产业,石家庄医药产业的发展可以预期。
但他同时指出,石家庄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制约因素。一方面,高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制药企业研发也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董葆茗表示,石家庄缺乏好的药科大学,对医药研发“支撑力度不够”。而石家庄医药产业资本、并购之类并不活跃,扩张速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民革石家庄市委员会2020年一份题为《关于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的提案也指出,石家庄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优惠政策受益企业覆盖面不够广泛,石家庄医药界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单一、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等问题。
这份提案还指出,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了石家庄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高层次人才紧缺,影响了石家庄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
无独有偶,民建石家庄委员会一份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该市“一号产业”的建议也指出,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较弱,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与企业实力整体不强,以及高端创新主体数量不多,创新药研发少,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短缺,引进落地的高端科研成果不多,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
石家庄想要浴“药”新生,可能还需要在更多的层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