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江小白真的”变“好喝了吗?(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一定是我们自己哪里有问题。
“是不是纯粮酒,好不好喝,你自己心里没点X数吗?”
当然有数。
每一滴江小白的酒都是纯粮酿造,这是一个事实。如果说江小白不是纯粮酒,欢迎到江记酒庄酿酒车间参观,这里的1000多号酿酒工人表示不背这口锅。

用高粱酿酒,不是纯粮酒?
至于酒好不好喝,这是一个口感偏好问题。好比上海人不一定重庆川渝地区的火锅,微辣都受不了;内陆地区大部分人也习惯不了沿海地区白水煮海鲜。一个走南闯北的人会认为这是各地的地方特色,自己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但如果你自己独创了一个不属于任何菜系的新做法,又正好不符合他的胃口,他批评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顾忌。
江小白其实就是独创了一个菜系。虽然基于传统的小曲清香酿造工艺,但又有不少创新,比如只用高粱不加糠壳,在青石窖池发酵,等等。结果酒体相较于传统的小曲清香酒“过于纯净”,通俗来说就是“淡”,口感上算作一个新的品类也不能算错。
从全国来说,清香类型本来市场占用率就不算多高,小曲清香更是小众。在小曲清香的基础上做江小白这样的创新,此前没人做过。有人说江小白的酒不适合大多数人,其实换个角度,应该说没有哪一款酒适合大多数人。
江小白为什么要这么与众不同,做这样的创新?其实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不创新就没有机会。其实江小白刚诞生的时候,只有发现并满足的酒厂还没照顾到的用户需求,“在石头上挤奶”,才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定位做好、文案和营销搞好,酒体不重要。相反,产品本身的品质才是决定江小白能活多久的决定性因素。
前文列了一些江记酒庄的数据,如果只是要赚快钱,就没有必要把生产端做得这么重,更没必要在研发上投那么多钱。

江记酒庄的一个角落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可太难了。
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近,江小白第三代酒体的代表作品——52度金盖江小白上市。
这一次,我们没有做更多的品牌活动,而是邀请大家亲自品尝酒体本身。

“这款酒颠覆了我对江小白的感受,”
一位老酒客品尝了我寄给他的52度金盖江小白后,上问我:“你们是不是要改弦易辙?竟然用心做酒了?”
面对这种灵魂拷问,我哭笑不得。我们一直在用心做酒啊,只是这一款正好对上一些老酒客的口味罢了。

违反广告法了

“川法小曲酒里,您这款是我喝过最好的。”
“市场价得300-500元?”
“香气高,而且丰富馥郁、协调,滋味也比较丰富。”
以上这些,都是真实用户给我的真实反馈,其中有一些还把品鉴感受发在各类平台上,也都是自发自愿的,不是商业合作。
说是“好评如潮”也并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