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加盟化战略是文都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文都的失败在于,直营化转身非但不成功,反倒亲手复制了一个无比了解自己的强大对手。这番操作,究竟会让文都轰然倒塌,还是让文都提升标准化服务,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较于加盟商,以文都内蒙古、湖北分公司为代表的第一批直营机构负责人对文都和王选民校长的怨气更重。
2020年1月20日,内蒙古文都的执行董事和法人代表王国忱突然被总部罢免,费控报销系统被关闭。后因其不配合交接程序,被文都总部告上法庭。而到了3月3日,类似的待遇也发生在湖北文都总经理李萍的身上。
王国忱发文痛斥文都背信弃义,以势压人,其本人还垫付内蒙古文都员工1月份工资和学员退费56万元。遭到“抛弃”的他愤而带领内蒙古文都原班人马加入新文道,经营新品牌。但在公开信中,王国忱要求文都回购其持有的文都股份,并以合法形式完成交接。
在他们看来,文都总校长王选民主导下的“大清洗”已经开始,整个文都笼罩在拉帮结派,铲除异己的风气下。
王国忱介绍,王选民曾在各地巡视时明确提出,“第一批直营的总经理不服从管理,都要换一遍,换一批更有能力更年轻的经理” 。
文都某直营分校负责人称,最让她不满的是文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在让你好好做的同时,他们背地里用四个软件招聘新校长,随时要把我换掉”。说白了,校长必须“换成自己信得过的人”。王选民要借此迅速布局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话语权。《商界》记者曾多次联系文都现管理层,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应。
03
去名师化伤害了谁?
文都教育是考研辅导机构,更是一家“造星”公司。
文都是在考研大课堂时代成长起来的品牌,带着浓重的线下基因。其常见的打法是在当地大学的报告厅、体育馆筹办专题讲座,聘请文都有号召力的讲师来面授,就考研形势、院校选择、复习备考策略等问题展开讲解,带来新鲜的考研咨询。

▲文都“万人大讲堂” 图源:文都官网
这样的免费讲座每场能吸引几百到数千考生参加。在网络备考咨询还不够丰富的时代,这些名师将掌握的信息差融进搞笑段子、励志鸡汤中,激起无数期待与焦虑考生的共鸣。在全国各地的“万人讲座”“千人课堂”上,在文都爆款网课的传播中,文都和部分明星讲师的声誉慢慢沉淀下来。
文都浙江某加盟商负责人坦言:“这其实就是常见的会销模式,是文都主要的招生方式之一。”
这样一来,文都的话题总是围绕这些名师,文都的品牌力、招生情况就与名师影响力深度绑定。也正因如此,当文都的名师因学历造假、师风问题遭到质疑时,考验的是整个文都品牌。
但这些没有妨碍名师何凯文成为考研教育的现象级人物,一个成功的IP。他无疑是考研产业的集大成之作,身上有着文都“黄金时代”的烙印。有文都内部人士透露:“何老师线下授课8000元/天,书籍版税13个点,加上自媒体平台的广告收入,年收入超1000万。”也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加盟商爆料称,打着“去名师化”旗号的王选民曾经拿着1000万年薪的合同请何凯文留在文都。
相比之下,文都公司2016年财报显示,2014年-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000.1万、1.17亿、3.91亿,净利润分别为302.8万、155.1万、1142.9万。
从这个角度看,名师工资高,拿得多,确实会挤压公司利润。但在文都加盟商看来,“文都现在还不能没有名师”。
2018年,何凯文曾公开发表题为《名师IP化,对机构是机遇还是挑战》的演讲。演讲中,何凯文劝企业不要担心IP名师出走,不要把名师和机构对立起来。他认为“去名师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不可能“去名师化”,再有名气、再有流量的老师也能和机构找到合作的点。
没成想,何凯文眼中的伪命题最终成为现实。“去名师化”战略之下,文都与名师的裂痕不断扩大。有消息称,去年,文都教研院院长万磊绩效被打成0分。这一切,都成为名师出走的伏笔。
的确,文都看到了名师路线的掣肘。尽管他们能吸引可观流量,但线下“留量”不足,在规模化、标准化、利润率上存在天花板。或许文都也想学习新东方发起一场“去名师化”的运动,但却意外“翻车”,留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