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朗读不同“属性”的文章,有助于让我们积累相关表达的语感。正如你熟读抒情类的文章,当你想表达情感时,也会知道什么样的话语才是“饱含情感”。
要求:
- 从慢到快地大声朗读,直到最后一气呵成地说出来。
- 运用胸腹式呼吸来储蓄气息,吸气到小腹,然后让腹部绷紧的情况下说话。
- 每天至少锻炼半个小时。
第二个星期: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
经过第一个星期的“口腔”锻炼,第二个星期就可以尝试锻炼语言组织方面的能力。
什么是叫做“语言组织能力”呢?
其实说到底,就是把我们想说的话,用一种完整、合理、顺畅的方式,去铺排内容的表达能力而已。
这种表达方式,从一篇好文章的上面就能够学到。而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三个,这也是语言组织的核心:
1,句与句之间的连续性;
2,表达主题的唯一性;
3,铺排言语内容的完整性。
用“人话”来说,就是你在表达某个想法时,你说出来的话最好要有高度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只有这样,你说的话才能够围绕着唯一的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做到说话内容的完整和统一。
否则,你上一句还在说“做人要开心”的内容,下一句就变成说“最近看的一部新电视剧”,这两句话之间就缺乏连续性和相关性,就无法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语言了。
在文章中,段落与段落之间,就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相关性。这样把内容铺排下去,才能够成为一篇结构分明、主题突出的好文章。同样,在说话中,我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彼此之间也最好是这样子。
那怎么锻炼这种能力呢?复述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当你把一篇文章熟读成诵,然后在不看文章的前提下,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文章的架构去复述文章中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锻炼到你的语言组织能力了。
例如以下这段话:
偏见非常可怕,它不仅左右我们的思想,还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变成理智的思考者,遇到事情多思考,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而不是任凭情绪和主观臆断的驱使。当我们远离偏见,成为更理智的思考者时,就会变得更平和、更睿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果你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得出来上一句话跟下一句话的连续性和相关性。
第一句话就是对偏见的描述,然后基于这个描述,就有了“所以”后面的建议。而当我们做到这些建议之后,我们就会变成最后一句结论所说的那样子。
从这段话当中,我们会学到“不仅…还…”这些关联词,也会学到如何排列短句。当作者说完“我们应该让自己变成理智的思考者”之后,紧跟这一句,就是解释“怎么做”的建议。
如“遇到事情多思考,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用三个短句去排列组成这个建议。最后根据这个建议去做,就会得到一个结果,就是我们会变得更平和、更睿智和更容易成功。
所以在熟读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些句子之间的联系性就会积累到语感。然后在复述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按照这种语感构成的表达框架,说出这些话语了。
至于怎么复述才会更有效呢?三个步骤:
第一,延用第一个星期朗读文章,最好已经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根据文章的框架或者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大概内容;
第三,用手机把复述的话语录音下来,反复修正,直到获得一个流畅的录音版本。
第二个星期的锻炼项目,就是围绕着复述去锻炼,以此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