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怎么读(酣怎么读)
乔斯坦·贾德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以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人物介绍】
苏菲·阿曼德森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中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伯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从艾伯特·诺克斯处得知这一切和许多其他事情。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伯特·纳格创造的哲学家,是苏菲的老师。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事实上,苏菲开始学习哲学以后,她几乎忘记了她的好朋友乔安。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她母亲在整本书中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伯特·诺克斯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艾伯特·诺克斯
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诺克斯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伯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诺克斯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席德
席德是艾伯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艾伯特·纳格
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伯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诺克斯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
苏菲的妈妈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考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诺克斯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作品主题】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伯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诺克斯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