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护士学校创办(邢台)
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也为了以后办医校摸索办学经验,再加上当时有联合国救济总署支援的外籍护理人员作教师。当时有原北京协和医院的高级护士学校校长、美籍的英格兰姆,还有新西兰籍的伊思平小姐、习格瑞特小姐等高级护理师。加上医院本身的师资力量,师资条件很不错。遂于1947年4月4日护士学校在邢台正式开学。学员137人。共编两个正式班。学制二年毕业。还有一预备班,补习一年文化后再转为正式学员。另有为太行军区代培的一个27人的速成班。护士学校办学的方法是:
(1)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办学。
采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首先动员学员上山打柴,除满足自用外还能卖一部分。自己种菜、办豆腐房和养奶牛,既改善自己生活,又能为病人增强营养品。另外是与部队的被服厂订合同,给该厂做缝被子、锁扣眼、钉扣子等简单的手工活。既锻炼了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又能解决学员的日用品困难。除学习用品外,还解决了学员的饭碗、洗脸盆、打菜盆等。
(2)半工半读,理论联系实践。
课程安排是每天8小时,4小时理论课,4小时实践课。讲什么就做什么,到病房实践由教师或护士长带领,随做随讲。这样使成员听得清、看得懂、学得快、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又发扬了学员的主动精神。
(3)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训练与生活。
除业务学习、勤工助学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学员文娱活动。每逢节日一般都举行军民联欢,进行文艺演出,既使自己受教育,又能宣传群众,加强了军民联系,密切军民关系,同时也活跃了部队生活。
(4)掌握技能为群众服务,为伤病员解除痛苦。
平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除伤病员的痛苦,还到群众中去进行卫生常识宣传,遇有疾病流行时,则针对性地讲解预防方法和为群众进行预防接种。
1947年
蔡光炎政委、何穆院长等院领导与国际友人艾勒斯在一起。
1948年
首任院长何穆同志(河北邢台)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历史沿革:
1945年中央委派何穆等6名延安中央医院医务人员赴晋冀鲁豫军区开展医疗工作。
194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在邢台成立。医院成立后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太行,救治伤员,服务百姓,成为当时太行、太岳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中心。
1947年,医院搬迁至沙河县安河村,更名为“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48年夏天,由河北邢台迁至长治现址。
1950年更名为山西省立长治医院。
1959年改为晋东南地区人民医院。
1984年更名为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和平医院。
1985年更名为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86年成为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5年首批通过评审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1999年更名为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长治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医院发扬太行精神、白求恩精神,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和太行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