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动物仙的女巫、顶神,实际上类似于东北保家仙、出马仙信仰里面的“弟马”。

这里其实要注意到一点,除了动物仙,保家仙、出马仙信仰里出现了人类的鬼魂,这或许是和萨满信仰相关连的。
实际上逻辑是这样的:
1.在华北人口大规模进入东北地区之前,东北没有什么保家仙的庙宇(胡黄二仙)
2.华北地区有四大门和五大仙等动物仙崇拜
3.随着华北大量移民,东北地区出现了保家仙的庙宇
4.并且东北地区的保家仙和华北地区的四大门和五大仙信仰对象高度重合,神职人员相似
结论:
东北的保家仙信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动物仙信仰。
2/萨满教的影响
但同时,东北的保家仙信仰又不完全等同于华北的动物仙信仰,这里面加入了当地萨满信仰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是信仰对象,宗教仪式和宗教语言。
萨满一词,南宋徐梦莘所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所谓“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这里的珊蛮便是萨满,意思是“智者”、“癫狂者”。

现在所谓的萨满教是:
“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和统一组织,但彼此有一致相同的几个基本特征,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
——《宗教词典》
一般认为,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语,意思就是兴奋、狂舞的人,而萨满在行驶宗教职能时(萨满召唤神灵降临,并与之交流这一过程),也是更加“动态”和“激烈”的,就是所谓“跳大神”那个“跳”字;跳大神是真的得跳起来的。(其实萨满教里也有偏于静态的脱体型)
“满人病,轻服药而重跳神,亦有无病而跳神者,富贵家或一月一跳,或季一跳,至岁终,无有弗跳者。”
——《柳边纪略》
回到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很明显,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在形式上深受萨满信仰信仰的影响。
第一是从信仰对象上:比之华北四门或者五大仙,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信仰中多处了一类非动物仙的崇拜,即鬼魂崇拜。在东北地方,有地称“黄胡常蟒悲”,那个悲就是鬼魂,人死后所化,有时也称作“清风”或者“烟魂”。(而且这里的鬼魂大仙并不是祖先崇拜)
第二是从宗教仪式上: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大量吸收了萨满教的仪式习惯,如《双城县志》记载:
“跳神时,其人腰系铃铛,手执皮鼓,先击鼓,摇身振铃,喃喃作咒。”
而保家仙、出马仙信仪式中,也常常会出现类似于萨满教的萨满助手,有的地方叫二神,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中所言:
“旁一人名二神,扶掖之,并击鼓歌问。”
第三是从宗教用语上:萨满就是一个满语词汇,而在一些请黄仙的仪式上,有一套自己的专门用语,比如
猪谓黑毛子,家鸡为凤凰,酒为哈拉气,烟为大姆葛
其中酒,即满语“arki”,在作法仪式上被称为“哈拉气”;烟,即满语“dambaku”,在作法仪式上被称为“大姆葛。
由此可见,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信仰,从信仰对象,宗教仪式和宗教用语上都深受萨满教影响。
最后说一下佛道对保家仙、出马仙影响的问题,华北,中原长期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尤其是民间信仰,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道教关系颇深(就是民间将各种淫祀加入道教神谱)。诞生于此的东北保家仙、出马仙也逃离不了这一影响。
最明显的是保家仙、出马仙信仰中的神仙体系和各种神仙小故事,比如说黄大仙(不是黄初平,但可能是从黄初平故事演化而来)是个道教神仙啊,胡黄二仙是通天教主的弟子啊,什么什么大仙受过玉皇大帝的册封啊等等。甚至有学者喜欢把保家仙、出马仙信仰称作道教中的“地仙”(这里我持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