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千多年前,大泽乡篝火旁幽深的密林中那凄凉的狐鸣,让秦朝士兵陷入到了深深的恐惧之中。那时狐和中国文化就产生了羁绊,很少有动物像狐一样影响着中国文化。文学和传统民俗也让狐的形象逐渐变得有血有肉。
儿时的狐狸
提起狐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不陌生,这种小型哺乳动物在乡村很常见,甚至有人还与它们对视过,就宛如两个陌生的熟人一样每天打招呼。

狐狸的叫声似小儿哭喊,夜间听闻,并不舒服。立春之后,狐狸动情,声音变调,听起来就十分疹人了。狐狸食性繁杂,通常觅食野果、昆虫、蛇、蛙及小型哺乳动物类,还会爬树偷食小鸟和鸟卵等,而且它们大部分时候和人类和睦相处,很少会去伤害家禽。
那时候狐狸并不稀少,甚至好多人都曾经看到农村里养的狗与狐狸像朋友一样玩要。如今这代人都已经人到中年,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狐狸家族却不如之前那样繁荣了。

主要原因还是环境越来越差,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狐狸们的食物少了,自动节育,导致种群急剧减少,成了乡下山林里的稀罕之物。很多人儿时山坡,老林尽失,改种经济植物,再也找不到狐狸的影子了,偶尔出现一个两个,让人觉得十分难得,许多人怀疑它们已成了精怪。
先秦文学中的吉祥之物
狐狸在中国文学里总是一种诡异的形象,尤其是那些白狐,更是给观者几分邪气。其实,狐狸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刚出场就属于"神鬼阵营",狐狸成精成怪或成仙大概是秦汉以后的事。

在先秦之前的典籍里多次提及狐狸,大都视狐狸为祥瑞的动物,除了在《诗经》中被唱成令人不爽的动物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妖"的成分。
在《礼记・玉藻》说:"君衣狐白装。"《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里,大西三十岁遇狐后娶涂山之女,咏唱涂山之歌:"缓绥白狐,九尾;我家嘉夷,米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郭璞这样注释《山海经》中提及的狐理:"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屈原的《九章・哀》:"鸟飞反故乡分,狐死必首丘",首丘,即狐狸死时总把头枕在所穴居的山丘上。这将狐的这习性提升到了爱家爱国的高度。由此可见,在先秦的文学中,狐狸的形象还算是比较"阳光"的。在那时,狐狸不仅是国运昌吉的吉祥之物,结缘成家、香烟繁盛的象征,还通常被喻为君子。而白狐、九尾狐更是吉祥中的吉祥,君子中的君子,没有丝毫的诡异气息或者是神怪味道。
阴影的出现
然而狐狸我们的文化中遨游的岁月久了,就开始慢慢变了味道,在文学世界中,狐狸从君子形象变成了妩媚的妖兽。在距离我们不太久远的清代,有《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明代《兽经》,元代《鬼董狐》,宋代《太平广记》,唐代《广异记》,晋代《搜神记》,等等志怪书籍,都将狐狸描述成了妖兽或狐狸精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