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这样说:"狐,祆兽也,鬼所乘之。"同时代的《易林》:"老狐多态,行为怪,惊我主母,终无昝悔。"干宝也说:"狐,野兽之妖也。"
如此,既是鬼怪乘骑的妖兽,又是野中的妖怪,自然也就要成为人类世界的妖魔鬼怪了。狐狸不仅能变化成为博学多才的书生、惊吓掠夺行人的歹徒、妩媚诱人的美女、诱惑女性的俊男、还能变化成为教苦散难的苦萨、指点迷津的老者、知恩图报的善士等等,它们诡异无比,随时都能幻化成人形,在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个恐惧的形象。

而在民俗口语当中,狐狸也慢慢变成了一个负面形象,人们学会了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狐狸尾巴以及狐狸精之类词语的应用。在课堂和书本里,也明白了狐假虎威、狐鼠之徒、狐死首丘、狐媚道等大量关乎狐狸的词语释义。可能谁也没有料到,从先秦之前的祥瑞尤物,随时代变迁最后竟变成了一个淫欲妖兽。
情感的烈火
狐虽然被"黑化"成了妖怪,但是在很多典籍里,它们也有好坏之分,好的是艳羡人类,化为人形,又不小心被俊男追求,生了情爱之心,或为了报恩、延续前缘等而与人生活。这些狐大都聪明机智,深明大义,侠骨柔肠。还有一些坏狐狸则专施诱惑伎俩,迷幻浪荡子弟,借机吸取精血,增补法力,加强道行,最终害人害己。古代典籍里的狐狸大多都是这两类。

"狐理精",其实早已与狐理无多少干系,不过是借着自古以来的狐理神话比兴而来的一个专用词而矣。然后,人们就将夏朝的褒姒、《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唐朝的杨贵妃等皇家妃子,连同现实寻常生活中放荡妖艳的女子及道德意识浅薄的第三者等等,一并通称"狐狸精",愤而斥之,耻而之。
现代社会中,"狐狸精"可谓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男人们都更愿意被美丽的"阿紫"迷住,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洋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很多人抱怨人不应该有太多感性的情感,应该多几分理性,更是怒斥"狐狸精"是淫妇。

《名山记》有句话这样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好好思考一下,错的是狐的诱惑还是人的欲望呢?若没有统治阶级的腐败,商女又怎么可能在江船里唱着《玉树后庭花》这亡国之音呢?总是有人想听才会去高歌,欲望犹在,"狐狸精"是不会消失的。
小结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一个有趣儿哲学问题,庄周梦蝶是蝴蝶变庄周还是庄周变蝴蝶呢,狐狸精不也和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我们所谓的"狐狸精"是狐狸变成人以后的精灵还是人变成狐狸以后的妖怪,这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