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和黄蓉最后战死的结局,在射雕中就已经很明显的点出来了
华筝在最后给郭靖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师南攻,将袭大宋,我父虽知君南返,但攻宋之意不改。知君精忠为国,冒死以闻。我累君母惨亡,愧无面目再见,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终身不履故土矣。谚语云骆驼虽壮,难负千夫,挺身负重,虽死无益。愿君善自珍重,福寿无极。
然后黄蓉问,答主标黑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郭靖说
黄蓉问道:“她说骆驼难负千夫,那是什么意思?”郭靖道:“这是蒙古人的谚语,等如咱们说‘独木难支大厦’。”
即便郭靖很早就知道以蒙古骑兵之精锐,宋朝必然早晚沦陷,但是依然义无反顾的像骆驼一样挺身负重,虽然在旁人看来虽死无益,但对他自己来说确实最有意义的事情
黄蓉道:“蒙古兵不来便罢,倘若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他教的是‘破金’,其实是‘破敌’,用以‘破蒙’,那也无妨。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素明他心意,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这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虽然书里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是其实郭靖心里装的,根本不是南宋的庙堂,赵家的江山基业,而是南朝数十万的百姓,从20岁,到70岁,一直装的只有【百姓】二字
郭靖... ...又想到蒙古大军南侵,宋朝主昏臣庸,兵将腐朽,难以抵挡,千万百姓势必遭劫。蒙古南侵,如去向朝廷禀告,朝廷亦必无对策,只怕促使早日向蒙古投降,有损无益。
郭靖忧心的是南宋朝廷昏暗,兵将无能,而累及百姓受苦,这才毅然决然从青州开始,抵御拖雷,又义务去襄阳抵御忽必烈
对,郭靖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自己【义务】去的,书里可见的,郭靖可能从未领过赵家人的一个铜板饷钱
当时主持襄阳城防的是安抚使吕文焕,虽一切全仗郭靖指点,但郭靖是布衣客卿,诸般号令部署自凭吕文焕的名衔发布。
而以干城之身镇守襄阳二十余年,守将吕文焕甚至都不考虑给郭靖申请一个正式职位,以至于十六年后,郭靖的身份还是个布衣,调动兵马还得要吕文焕的将令,实在只能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爱得太深】了
郭靖禀明安抚使吕文焕,请下将令,让黄药师在校场上调兵遣将。
当然,作者也必然不会让一个当世大侠,拘在一个【守将】或者是【将军】的牢笼里,那样对于【大侠】二字,实在是太讽刺了
甚至可以说,在郭靖心里,百姓的分量要远远重于国家的分量,
说话之间,忽见城门口的难民回头奔跑,但后面的人流还是继续前涌,一时之间,襄阳城外大哭小叫,乱成一团。郭靖吃了一惊,道:“干么守兵不开城门,放百姓进城?”忙纵马急奔面前,一口气驰到城外,只见一排守兵弯弓搭箭,指着难民。郭靖大叫:“你们干什么?快开城门。”守将见是郭靖,忙打开城门,放他与杨过进城。郭靖道:“众百姓惨受蒙古兵屠戮,怎不让他们进来?”守将道:“吕大帅说难民中混有蒙古奸细,千万不能放进城来,否则为祸不小。”郭靖大声喝道:“便有一两个奸细,岂能因此误了数千百姓的性命?快快开城。”
这一切自然都源于他在蒙古军中,见多了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式的杀戮,因此对战争对于百姓的创伤深有感悟
蒙古军十几个千人队齐声呐喊,向人丛冲去,举起长刀,不分男女老幼地乱砍。这一场屠杀当真是惨绝人寰,自白发苍苍的老翁,以至未离母亲怀抱的婴儿,无一得以幸免。当成吉思汗率领诸将前来察看时,早已有十余万人命丧当地,四下里血肉横飞,蒙古马的铁蹄踏着遍地尸首,来去屠戳。郭靖不敢再说,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从人丛中逃了出来,扑在一个被战马撞倒的女子身上,大叫:“妈妈!”一名蒙古兵疾冲而过,长刀挥处,母子两人斩为四段。那孩子的双手尚自牢牢抱着母亲。郭靖胸中热血沸腾,叫道:“大汗,你说过这城中的子女玉帛都是我的,怎么你又下令屠城?”郭靖想起黄蓉叫他辞婚,现下放过这个良机,终身要失去大汗的欢心,那也罢了,而自己与黄蓉的良缘却也化为流水,但眼见这数十万百姓呼叫哀号的惨状,如何能见死不救?昂然道:“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