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一个象形字。从上往下看,可以看到羊角、羊耳、羊脸,整体字形源自羊的脑袋。羊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与人争食,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羊”代表着美好和吉利。古人以羊为祭祀时的珍贵祭品,寓含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心意。很多含有“羊”的文字如美、鲜、善、祥等都寓含着美好的意思。
“羔”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上部是羊,下部是火,会用火烤羊之意。所烤的羊往往是小羊,因此,“羔”的本义为出生的小羊。后泛指幼小的动物或植物,如“鹿羔”和“骆驼羔”等。
“美”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个戴着头饰正面站立的人,本义指漂亮、好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羊大则肥美,而且“以大为美”的审美观念扩展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房屋、陵墓、工艺品等,莫不如此。
“鲜”是一个形声字。“鲜”的本义为一种鱼名,出产在貉国。一解:“羊”即“祥”,吉利、平安。“鲜”表示虽死但仍安好未腐的鱼。在没有保鲜能力的远古时代,死鱼是容易腐化的动物尸体,鲜鱼表示虽死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鱼。引申泛指供食用的鱼、虾,如“海鲜”。
二解:鱼 羊=鲜:意为鱼腥味和羊膻味混合一起烹食,非但不腥不膻,反而味道极其鲜美。民间对于“鲜”字为“鱼咬羊”其味“鲜”的解释,便是由此而来。又引申泛指刚生产或收获的食物,如“尝鲜”。
三解:“羊”是指羊圈(古代人类最早驯化饲养的家畜是羊),意为将鱼当做羊一样圈养起来,这样就能吃到活鱼。古代买活鱼吃的人少,因此“鲜”字又引申出“少”的含义,如“鲜见”。
“祥”是“羊”加上“示”字旁,取象于古代祭祀用的供桌,含有祈求的意思。
“姜”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一个面朝左跪坐的女人。上古氏族往往有图腾,而先有母系社会,所以有一些姓氏由图腾变来,并从“女”。神农氏居住在姜水边,用姜作为姓氏。“姜”的本义为美,但此义现已消失。后来“姜”多用作姓氏。
“羞”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早期“羞”字的形体,一边是“羊”,一边是“手”,左右结构,原象用手持(捉、赶)羊作进献之意。后来,“羞”的形体变作上羊下手结构,还是献食之意。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后,“羞”在小篆阶段发展为上“羊”下“丑”(原来的“手”变作“丑”)的结构,把原来的会意字讹变为以“羊”表意,“丑”表音的形声字,除了“进献”之义外,已转喻为“羞愧”、“难为情”等义。不仅字形已变,词义也已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