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藏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曹翔宇并没有被语言沟通障碍、艰苦的生活条件吓倒,致力于为农牧民群众做的“每一件小事”。
四川省凉山州援彝选调生李康灵,毫不犹豫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厚职,装着为“为家乡的改变贡献力量”的赤子之心,从驻村干部到援彝干部,把村子当故乡,认乡亲作亲人。
三、科技创新 自立自强
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起,中国农业大学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1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00余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1、冬小麦 “农大 139" “ 东方红 1 、 2、 3 号”
2、马铃薯退化问题的研究
3、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
4、利用浅井-深沟体系综合治理旱滂碱咸
5、利用新农药 “ 灭蚕蝇三号 “ 防治祚蚕寄生蝇
6、农药混合粉剂的研制
7、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及农药油剂的研究
8、对硫磷的生产研究
9、小麦干热风的发生规律、 预报及防御措施的研究
10、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作暴雨预报
11、75L-2型蛋白质分析仪
12、GXD-201型蛋白质分析仪
13、全国系列设计锤片式饲料粉碎机
01 打好种业翻身仗
学校始终将种业研究作为重中之重,从小麦“东方红1、2、3”到玉米“农大108”,从畜禽遗传理论创建到“农大褐3号”等品种培育,持续引领我国种业发展。
许启凤培育的玉米品种 “农大108”,推广至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年推广达4000万亩。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克隆控制玉米紧凑株型、密植增产的关键基因,在重要营养品质优良基因挖掘、自交系间杂种优势机制解析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创进展;发明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纯系选育年限由3-4年缩短至1年,实现传统育种模式变革。培育中农大778、中农大678等一系列重大玉米新品种。
创建小麦多样化抗病基因资源创新和加速利用方法,建立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攻克小麦耐热分子育种标记和基因资源匮乏瓶颈,实现国际“并跑”,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以上。
以我校技术培育的农大三号、京粉、京红等系列蛋鸡新品种,使国产蛋鸡品种市场占有率从不足25%提高到65%以上,带动峪口禽业成为全球三大蛋鸡育种公司。
建立中国荷斯坦牛基因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种公牛培育时间由5-6年缩短至1-2年,育种成本降低50%以上。
02 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