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回看中国平安港股的股价,也已经从今年年初的101.929港元跌到了70港元左右。就在5月份,全球最大的中国股票基金——瑞银(卢森堡)中国精选股票(美元)也减仓了中国平安的港股股票,不过仍为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
机构持仓数据显示,去年年末持有中国平安A股股票的1937只基金中,至少有940多家在一季度进行了清仓减持。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要求中国平安通过回购股票安抚中小股东的声音越来越多,还有一批人已经被伤透了心,干脆给这只“过气明星股”私下起了一个“亲切”的新称呼:ST平安。
还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人希望中国平安能披露一份好看的中报预告,以便“安抚”一下投资者的情绪,但董秘只是很礼貌地回复,公司会在8月26日公布半年报。有投资人士对AI财经社分析,二季度数据的披露将是一个重要节点,这关系到大家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希望是‘利空出尽’,触底反弹”。
寿险改革阵痛
不少投资人对AI财经社分析,目前市场对中国平安最大的担忧来自寿险业务,这也是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李驰曾经也表示:平安的保费收入趋势一天不停止增长,平安的投资价值就一天没有结束。
2021年前5个月,中国平安合计实现保费收入3610.8亿元,同比下降了5.66%,这是公司今年以来第5个月出现负增长。而单看5月数据,个险新增保单只有72.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成还多。这也成为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发难”的主要原因。

如今在互动平台上,还是不断有投资者提问:公司的寿险改革什么时候见效?对此,目前董秘的回答还只能是:感谢您的。
2019年底,中国平安正式成立了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由马明哲亲自担任组长。平安人寿对外喊出的目标是,打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三高”代理人,压降到百万代理人的规模,以此来实现提质增效。
这样做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平安严重依赖人海战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14年-2019年,中国平安的佣金支出占已赚保费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寿(11.56%)、太保人寿(14.87%)、新华人寿(11.64%),比例高达17.03%。
2019年,平安人寿代理人数量从130多万降到了120万以下,2020年个险代理人就到了102万,今年一季度则降到了98.57万人。
但现实结果却是,只见人员在减少,却不见保费规模增加。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代理人是影响保险公司业绩最核心的因素,此前一直在致力于做大代理人队伍的中国平安,想要从“人海战术”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生式增长,恐怕会更艰难。
更令中国平安尴尬的是,公司改革后着力打造的“三高”代理人队伍,产能明显下降。年报数据显示,其2020年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下滑了28.4%,整个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只有429.13亿 元,同比下降了37.1%。
在今年2月4日的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称,此次寿险改革是公司在过去30年中做过的最广、最复杂、最深的改革,今年新业务价值应该会有正增长。但同时也向外界说明——要看到寿险板块改革的全部效果需要等到2022年。
平安的问题不只出现在寿险。以今年前5月保费数据为例,除了平安人寿下滑4.2%之外,平安财险和平安养老两家子公司也分别同比下降了8.8%、14.4%。去年,一直被看作有“冲业绩”色彩的退保金项目,也在中国平安账面上出现了明显增长,从2019年的266.61亿元增长到了369.14亿元,退保率从1.4%攀升到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