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葡萄疫”范畴。
《古今医统大全》载“紫癜风者,多在四肢或身上,或紫疙瘩如赤豆疔状是也”,皮损初起即表现为散在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双侧对称,成批出现,后可融合成片,可伴有关节疼痛肿胀、腹痛便血、血尿等表现。
过敏性紫癜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与饮食、药物等相关,主要是IgA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起的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
禤老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热毒侵犯人体,风热相搏,扰动血络,迫血妄行,离经之血外溢肌肤而发斑,内渗于里,损伤肾络而尿血,内迫肠胃则便血;
热毒炽盛久则血液运行不畅,耗伤气血,气虚血瘀。
禤老常以血管炎方(土茯苓、仙鹤草、牡丹皮、墨旱莲、白茅根、茜根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方中土茯苓为君药,起祛湿热、解郁毒的功效,
配合仙鹤草止血补虚,
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
墨旱莲、白茅根、茜根凉血止血,
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禤老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将岭南地区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大致分为四种常见证型,
对于过敏性紫癜辨为风热伤营证的,在血管炎方上加消风散疏风清热;
对于湿热蕴阻证的,禤老常加四妙勇安汤,加强清利湿热功效;
对于阴虚火旺者,禤老常加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
对于脾不统血者禤老常加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
禤老活用以土茯苓为主药的血管炎方,将其加以配伍,治疗多种证型的过敏性紫癜,疗效颇著。
在临床上,对于过敏性紫癜早期无合并症的,禤老予以纯中医治疗,常常收获良效;
对于合并关节肿痛、肠道出血等,禤老认为应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控制病情,缩短病程,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

痤疮

痤疮,又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的不同类型皮损,包括粉刺、脓疱、丘疹、结节及囊肿等。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主要因素有雄激素及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和继发炎症反应。
痤疮导致个人形象差、自尊心受损,焦虑和抑郁等,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禤老认为本病根本病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相火妄动,在临床上常治以滋肾泻火、凉血解毒为则。
因岭南长年气候温热潮湿,湿热则易蕴毒,所以临床上可见大部分痤疮患者面部油腻,胸背部有丘疹或脓疱,舌红,苔黄腻厚浊,大便稀烂、黏腻不畅,为湿热上蒸头面,毒邪蕴滞的表现,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已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的认识。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热湿盛是岭南地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痤疮证型以湿热蕴结型为主。
对于这些患者,禤老常重用土茯苓加入消痤汤(土茯苓、知母、黄柏、女贞子、生地黄、蒲公英、丹参等)治疗。